在南京金線金箔總廠,工人將熔化的金水倒入容器(2019年12月12日攝)。
68歲的王必生是江蘇南京人,1973年進入南京金箔鍛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南京金線金箔總廠,師從老藝人譚柱石,他虛心學習,潛心鑽研,很快掌握打金箔的技藝。他致力於技術革新和改造,參與機械打箔機、自動打箔機的研制。2009年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金箔鍛制技藝,俗稱“打金箔”,歷史悠久。在南京一些地方,金箔生產仍然延用古代傳下的制作工序,鍛制過程包括化金條、拍葉、做捻子、沾捻子、打開子、裝開子、出具、切箔等。
金箔廣泛應用於建筑裝飾,還可應用於雕塑、工藝品、書畫、食品藥品、服飾等方面的貼金裝飾和制作。南京金箔品種有真金箔、銅箔、銀箔、鋁箔,薄如蟬翼、色澤純正、厚薄均勻,產品銷往海內外。
目前,王必生所在的南京金線金箔總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工廠把人工打金箔的遺址保護起來,並成立了金箔大師工作室,加強金箔技藝的推廣,加大傳承人的培養力度。已經退休的王必生被工廠返聘,負責打箔技藝展示和傳承。他說,現在機器打箔越來越多,但人工打出的金箔的更加柔軟,齊整。他希望這一傳統技藝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