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
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

二氧化碳封存工程示意图。
中国海油供图
6月1日拍摄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2日 第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 1陕西发现晋陕高原迄今规模最大商代遗址
- 2陕西低温阴雨持续 需关注对麦收区不…
- 3千年古都展新颜 魅力西安续写荣光
- 4服务保障中国—中亚峰会工作陕西省总…
- 5有回音|陕西咸阳渭城区回应增设医院…
- 6陕西推广简化不动产非公证继承手续办…
- 7“爱上高速·畅游三秦”第二届陕西高…
- 8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
- 9西安市召开全市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现…
- 10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在铜…
- 11陕西省通报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第二…
- 12“新丝路”肿瘤精准诊疗高峰论坛在西…
- 13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红色物业”点亮“…
- 14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 15陕西评出首批68家A级餐饮服务单位
- 16全力建强政治机关 倾情服务共促发展
- 17陕西省教育厅与咸阳市政府共同推进咸…
- 18陕西陇县:清新关山绿意浓
- 19西安2.3万辆出租车网约车守护学子…
- 20陕西省第五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开幕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