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陕西榆林:非遗传承 百花齐放

2022年03月10日15:46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民歌、秧歌、说书、石雕、腰鼓、剪纸、九曲黄河阵、唢呐、泥塑……陕西省榆林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榆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破解保护难题,实现活态传承。

立项目 建场馆 非遗资源留得住

榆林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7个。为加强非遗保护,榆林市专门印发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使非遗保护传承依法依规有效推进。

榆林还将非遗保护、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1年以来,绥德县、横山区、神木市、定边县、榆阳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横山区还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陕北民歌之乡”,榆阳区还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位于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是集收藏、陈列、展演、研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功能性音乐博物馆。2018年5月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非遗展示馆1个,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传习所(基地)119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8个,有中国传统村落24个、省级传统村落77个。

上舞台 进校园 传承文化看得见

近年来,榆林累计组织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榆林小曲、府谷二人台、陕北说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展演2000多场次。文旅部门在榆林老街开办了非遗小剧场,每天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自2018年2月至今共演出735场,践行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市民和游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成为榆林古城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榆林市县文旅与教育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目前,全市已有13个非遗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市文化馆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曲艺、陕北秧歌、陕北民歌等培训活动,对非遗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

同时,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采取整台演出、名段集萃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进社区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消费 带就业 激发活力惠民生

2017年以来,每年春节期间,陕北婆姨剪纸艺术展、陕北秧歌展演、千人演唱陕北道情、大型火判官、千人横山老腰鼓、百人唢呐、陕北说书、定边赛驴会等各类原汁原味的陕北年俗文化在榆林各地密集展示。

瑰丽多姿的非遗魅力在“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中大放异彩,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别样的体验,更提升了榆林的旅游人气,带动了旅游消费,提升了文化旅游影响力。

随着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加强,近年来,榆林涌现出吴堡张家山挂面合作社、绥德武文石雕厂、三边巧婆姨剪纸合作社、定边付翔炉馍厂等一大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团体。

吴堡县有发展手工挂面的专业合作社18个、以手工挂面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公司5家、家庭挂面作坊502个,打造挂面村1个(张家山镇高家塄村),家庭挂面作坊户均年收入达7万元。

绥德县成功注册“绥德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石雕雕刻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带动周边的石料采掘、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年收入达1.5亿元。这些非遗相关传统工艺项目,为促进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当地供稿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

(责编:白鸽、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