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湖平浪静天高远 嬉戏白鹭若有情

——陕西湿地保护掠影

本报记者 师念
2021年11月23日09:43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湖平浪静天高远 嬉戏白鹭若有情

11月19日,湖泊、拱桥、芦苇,洽川风景区如诗如画。 本稿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11月19日,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水面悠闲游弋的鸟类。

洽川风景区优良的生态环境。

11月19日,洽川风景区水天一色。

  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陕西湿地类数和湿地型数分别占全国的80%和35.29%,湿地种类多元,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过冬的水鸟尽情畅游;在洽川风景区,万亩芦苇随风摆动;在渭河水面,鸟中国宝——中华秋沙鸭惊艳亮相……

  初冬,风景这边独好!

  黄河最美在洽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关雎》源自合阳洽川。

  11月19日,在洽川风景区,阳光毫不吝啬地洒满湖面,形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银色丝带。上万亩芦苇由绿变黄,零散点缀其上的芦苇花随风摇曳。树上密密麻麻的鸬鹚,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潜水捕食。

  在这里,穿一袭古装,乘一叶扁舟,于芦苇间游走,仿佛下一秒就能穿越时空,和《诗经》里描写的古人打个照面。

  这样的意境,是合阳黄河湿地独有的一景。

  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阳段南北总长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面积165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最完整、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块河流型湿地。

  为保护好黄河湿地,合阳县坚守生态红线,清理乱占的湿地,禁止工业布局,最大限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据合阳县黄河湿地保护中心主任乔天民介绍:“我们计划以黄河西岸沟壑区为主,设计实施7个造林类型,利用5年时间完成造林3.7万亩。到目前,我们已在黄河西岸栽植侧柏、山桃、杨树、木槿等各类乔灌苗木1.5万亩。”

  黄河湿地也是内陆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和我国中西部保护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沿黄公路上的北方鹭岛,全长3公里,面积约300亩。鹭岛内杨树、柳树等高大落叶乔木,吸引着无数珍禽。

  乔天民介绍:“北方鹭岛分为七大功能区,分别为入口门户区、鸟类招引区、鸟类湿地活动科普区、鸟类林水营巢区、西山生态恢复区、生态休闲采摘区以及特色农家服务区。我们还将在这里建立鸟类保护站和湿地动物研究与救治中心。”

  据不完全监测统计,北方鹭岛栖息着苍鹭、白鹭、大白鹭、牛背鹭、夜鹭等鸟类2万余只,尤其是苍鹭已成为这里的留鸟,它们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构成黄河湿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渭河迎来鸟中“国宝”

  陕西地处中国心脏地带,是全国唯一全境处于黄河与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陕西关中地区湿地面积达14.29万公顷,陕南湿地面积9.56万公顷,陕北湿地面积7万公顷。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据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陕西省共有湿地鸟类9目24科121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7种,二级保护12种,省级重点保护19种。

  湿地作为鸟儿的乐园,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前来拍照。

  “黑尾蜡嘴雀果果吃多了,还得喝点儿。”

  “棕头鸦雀也是萌萌哒。”

  “赤嘴潜鸭如期归来,在雁鸣湖过冬!”

  ……

  打开西安市民、鸟类摄影师宁来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全是有关鸟的照片和视频。五颜六色的鸟类配上活泼的文案,没有人能拒绝点赞。

  对于宁来,365天,只要不下雨,他都会拿着相机,到西安周边的湿地拍鸟。如果运气好,拍到了稀有鸟类,那他更是会持续开心好几天。

  “上周我们做鸟类调查时,在渭河上看到了一对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非常珍贵!”宁来告诉记者,“中华秋沙鸭一般夏季出现在长白山,冬季回南方过冬,以前在洛南偶有看到。中华秋沙鸭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这次能在渭河上一次看到两只,我感到特别幸运。这说明渭河环境越来越好了!”

  最近,让宁来感到意外的还有一件事。他兴致勃勃地说:“昨天在雁鸣湖3号湖,我仔细数了数,居然有20来只赤嘴潜鸭。以往,这里作为过冬地,只有10来只。”

  目前,陕西建立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43处,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为加强湿地保护,我省不断完善省级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制度。继《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之后,2017年出台的《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新形势下我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同时,我省市级湿地保护立法成效明显。西安市、渭南市相继出台了《西安市湿地保护条例》《渭南市湿地保护条例》,为规范当地湿地管理工作、细化湿地保护执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陕西实施的《陕西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为保护重要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编:孙挺、王晴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