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西安,你感受到了吗
打通堵点解民忧
来往车辆正在有序通过西安市凤城五路和朱宏路立交。
灯火通明的西安火车站北广场。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陆晟摄
8月19日,一段名为《西安 不止一面》的短视频刷屏微信朋友圈,爆红网络。从十三朝古都到硬科技之都,从古代丝绸之路起点到美食之都、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之美,不止一面。西安的城市魅力突破了人们固有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
网友“月明飞锡下天风”在视频下面评论:“我在西安住了快10年了,没想到,西安夜幕下的车水马龙,竟如此美丽。”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夜幕下的车水马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注解。自古,便有“南陌百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的诗句,描绘长安道路的四通八达。而近些年,西安的交通发展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中,持续提升,向着交通强国典范城市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行。
沧桑城墙
见证城市交通变迁
“我初到西安时,西安城墙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矗立在那里,四四方方,俯视着这个城市的车流,铭记着历史,眺望着远方。”提起西安城墙,市民陈长涛有着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新西安人”,他每周都要沿着10余公里的城墙,徒步走上3圈。
传统的西安城市格局规整地围绕西安城墙展开。西安老城区的交通发展,与西安城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起西安城墙的故事,陈长涛滔滔不绝。他说:“西安城墙现有城门共18个,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除了这4个原有的城门,其余的都是民国后为了交通便利新开的。”
在西安的城市发展史上,城墙存续与发展交通有过多次博弈,最终形成了今日两者兼顾的格局。如何寻求城墙保护与交通发展“最大公约数”?永宁门及其周边的道路建设给出了答案。
早在2012年,就有人提出对西安城墙南门盘道交通进行组织优化。2014年,西安南门下穿隧道通车,南门就开始摘掉“西安著名堵点”的帽子。“我一直记得那天,2014年的4月27日。”西安市出租车司机李建华说,“那天之后,南门东西向和南北向直行车辆实现了分流。成百上千辆车在南门前缓慢‘爬行’的场景比之前少了很多,出城门也不用专门绕行了。”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几年,李建华开车最爱听的歌是《西安人的歌》;这几年,西安城墙下的西安火车站变化也很大,成为西安市通联内外的重要枢纽。
走进西安火车站丹凤门广场地下交通枢纽,醒目的交通引导标识,将源源不断的客流引向地铁2号线、4号线的接驳车处。“丹凤门广场负一层为公交接驳区,负二层为出租和社会车辆接驳区,负三层为社会车辆停车场,负四、负五层未来将接入地铁4号线和7号线。这个交通枢纽可实现立体接驳,使车辆出入达到‘双C循环,大小分离,各自独立,互不交织’的效果。”西安火车站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2000多年前,驼铃声声,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2000多年后,列车轰鸣,西安走向世界。西安城墙之下,有畅通西安市内交通的迫切希望,更有联通远方的美好愿景。
9月1日,西安火车站南北站房全面贯通。这对提升区域交通出行能力,擦亮城市窗口具有重要意义。
城墙下,车流依旧,列车呼啸。西安的城市交通,也正向着“十四五”规划中建成交通强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坚定向前。
“2”到“14”
解堵更解忧
8月9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公布数据,7月全国拥堵前15座城市排名中,西安排第14名,属于轻度拥堵级别。在此项排名中,西安市从2月的第4名,3月的第2名,4月的第3名,5月的第13名,6月的第11名,再到7月的第14名,一次次的位次后移,说明全市交通拥堵正在持续缓解。
而另外一组数据则更加直观,相关统计显示,7月西安市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每小时26.19公里,较2019年同期提高了16.7%;出租车7月的平均营运速度,在近5个月中达到最高,为每小时42.46公里,西安全市路网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换句话说,西安的道路上,公交车、出租车,跑得更欢了。
追根溯源,西安,为什么堵?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20年底超过380万辆,目前已突破400万辆,全国排名第7名。
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集中的城市建设工程,也占用了相当一部分路面资源。“老百姓的事等不起,民生大事等不及。我们通过集中几个月的攻坚,完成一批重大工程。”西安市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竣工,西安市的道路拥堵得到了部分改善。
迎难而上,西安,如何解堵?
据经九路下穿陇海铁路立交项目的建设者回忆,5月30日的西安,烈日炎炎。施工现场300余名工人师傅顶着酷暑在加紧作业,为通车放行做最后冲刺。这个立交的竣工通车,标志着《西安市断头路打通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58条断头路以及新增任务红庙坡断头路打通工作全部完成,西安断头路打通工作将实现阶段性任务清零。
断头路通了,人心也会通。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今天的堵,是为了明天的不堵。只有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才能让‘长痛’变‘短痛’。”西安市民张山河清楚记得,家门口断头路被打通后,他的通勤时间,也由一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路通那天,他还特地叫了三五好友吃火锅庆祝了一番。
交通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群众的积极配合。“城市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大家的事情,作为市民,要通过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为缓堵保畅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安市民兰增干说。
在此之外,西安市还积极采取次支道路建设、加强拥堵路段交通疏解整治等创新举措,积极缓解交通拥堵。其中,在特定路段规定车速、智能调整信号灯以确保车流到达路口遇到绿灯的“绿波带”广受市民好评。西安市明光路全程有10多个路口,驾车走完全段需要近20分钟。有了“绿波带”助力,10多个信号灯几乎“一路绿灯”。
9月1日,《西安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开始施行。它从总则、停车场的规划和建设、道路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停车场的经营和管理、机动车停车行为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机动车停车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为推动西安城市交通组织管理、规范停车秩序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缓解了拥堵现状。
为古树让路
留住市民牵挂
今年6月,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街的一棵老树,又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它的走红,并不是因为这棵老树的厚重年轮,而是因为它在道路上、在周边市民心上的特殊位置。
长安区学府大街,是由东向西贯穿长安区的一条主干道,但在去年之前,这里却是被水磨村拦腰截断的两条断头路。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村民搬走了,道路也越来越宽。独独这棵被人戏称“钉子树”的老皂荚树,矗立于此。
这棵皂荚树苍劲古朴、枝叶繁茂,高10多米,有263年树龄,属三级保护古树,2011年被西安市政府列为古树名木。四五个孩子,手拉着手,才能把这棵大树围住。
韦曲街道水磨村村民王莹从小到大,一直亲切地叫它“皂荚树伯伯”。去年4月6日,学府大道中段通车当天,王莹看到古皂荚树在原地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很是激动。她说:“‘皂荚树伯伯’是我们全村人的记忆。学府大道中段贯通,大家和古树的距离也更近了,以后我还要把古树的故事继续讲给孩子们听。”
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棵树的惦念更深。年近古稀的高西荣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这树一直在村口,后来这里建了小学。它见证着我们村子的变迁。小时候,大家常常聚在这棵大树下听长辈讲故事,直至深夜才各自散去。如今,我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到父母在村头树旁眺望,梦中还有乡亲们生活的场景,还有他们不曾改变的容颜和乡音。”
有时,他会站在路口,凝视着这棵老皂荚树,望得出神。对高西荣而言,这就是他孩提时代的乐园;对水磨村的村民们来说,这是他们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
“公路连接着万家、连接着民心,而古树则是城市的一种记忆,是乡愁,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应该优先考虑。”最终,长安区住建局对方案进行了重新调整,细化了这一区域建设规划,决定将古树放在路中间保护起来,在它的周围修建了围栏、混凝土围挡,设置了交通警示标志。“请关心和爱护这棵树的市民放心,我们一定会将它好好保护起来。”长安区住建局局长吴海军说。
修路护树的事情其实在西安并不鲜见。友谊路的梧桐树也是如此。去年底,西安市友谊路上的法国梧桐树在因地铁5号线建设“寄养”5年后有序回迁。工人师傅们在树木移植现场,用一天时间挖出大树,再给挖出的大树固定树基,对照着每棵法国梧桐树的“身份证”,将它们移栽回曾经生长的位置。
友谊路的梧桐树“回家”后,网友“西湖萝卜羹”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树‘回家’,是只属于西安的浪漫。”
一路、一树、一景、一人,西安的城市变化,浸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温情脉脉,未来可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