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七十年,一家三代兵工蓝

2021年05月31日11:00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赓续奋斗、薪火相传。伟大的事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兵器动力事业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一代代“兵工人”无私风险、锐意创新、持续奋斗。

一代兵工人 筚路蓝缕启山林

周满来是宝鸡本地人,生在农家,勤劳诚实。16岁那年,高小毕业的他听到刚迁来宝鸡不久的国营第六一五厂招工,便与同村的近三十名青年一起来报名。考试结束,他是同村来的人中考得最好的一个,于是他就进了工厂当小学徒。当时的工厂可以说在农村包围之中,一下雨,地上泥泞不堪,工人们都穿着雨鞋上班;现在生产区的大门就是当时的厂大门,门是用木板钉起来的,没有广场,有的只是荒地和杂草;旁边还有一片坟场;住的平房,四个人一个宿舍;作为钳工学徒的他们,没有工资,生活自理。当时家中十分困难,记得他说过,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卖了一斗高粱给换的,好在只坚持了三个多月,工厂便给他们小学徒每月发3块钱的生活费了,靠着这仅有的3块钱,他在这里坚持了下来。

师傅对他说:“模具钳工技能要求高,动手能力要强,要铣刨磨钻、锉刮锯錾样样会干,特别要学好手工研磨和改制样板等多样工夫”。师傅让他练习的第一个基本功是锉六边形,把圆柱状金属块用锉刀一刀一刀锉成各边相等的六边形,先用游标卡尺测量,再用千分尺测量,每天8小时重复同样的工作,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拿个馒头都觉有千斤重。

师傅们在带学徒的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对新进的学员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讲授更复杂的技能。周满来确是个“有心人”,在白天联系基本功的同时,仔细观察师傅们的操作手法,晚上下班后便自己琢磨联系,大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炼,他已能单独操作。又经过一些日子的钻研苦练,他完成的夹模具精度能达到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

凭借过硬的钳工手艺,他先后完成数千项模具加工任务,其中,解决的“硬骨头”和革新项目有20多项。曾经制作的某项磨具,工艺要求极高,那时也没有线切割等先进设备,只能用手工制作,加工难度大,许多钳工干不了。车间把这个重制任务交给了他。接受任务后,他经过仔细琢磨,要用“凸模的制作工艺不变,把凹模换成45钢,在压印锉修前就热处理,调制硬度稍微略高,然后用凸模压印锉修,配成零间隙就开始装配试模”的方法,制作出的“纸质零间隙冲裁模具”不仅解决的了加工难度,而且为后来的其他纸质零间隙冲裁模具的制作提供了成熟方案。

二代兵工人 艰苦奋斗图自强

时光荏苒,周满来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一年秋天,他将高中刚毕业的儿子周明哲用一辆自行车骑行了二十多里路带到工厂里,在经过政审、体检等各项手续之后,送到职工培训学校学习机械制图等专业知识。经过半年的培训,人事部门将几个高中生分配在工具车间工具钳工岗位上,周明哲还分在了他父亲工作过的那个小组钳工四组。

工厂那几年渭阳牌摩托车的换代比较频繁,工装制造任务十分繁重,风冷发动机上工装制造任务也不少。繁重的任务没有让周明哲退缩,这么多年耳濡目染父亲的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周明哲的心理,他明白要干好工具钳工就要做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他也早已做好了准备。

十年时间一晃而过,在这十年之中,周明哲上完了机械制造大专,当过车间团支部书记,入了党,又被评为工厂五大杰出青年和西北兵工局优秀团干部,不变的是他依然奋战在工具钳工的岗位上,从一个农村来的学徒工,考过中级工,又赶上考高级工,以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考过了高级工具钳工,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走完这十年时光。

他父亲对他说:“你就挑难的干,能锻炼人”。他积极投入,努力钻研,细致地消化图纸,又向技术人员请教。就这样,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付又一付形状复杂且难度又大的工夹模具,为工厂解决了生产中的燃眉之急。印象深刻的是承接的风冷机气门室体压铸模,这幅模具是工厂的急需,它的制作已经影响到风冷机任务的完成。那个时候,他记得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到十二点都很正常。划线、油修、试模,一道道工序拆了装、装了拆,手上的伤口还未结痂愈合,转眼有再添新伤。

记得还有一次车间承接了兵器集团某单位的磨具装置,车间将这一任务交给周明哲,要求一次性生产十付,每一付上的零件就有一百多个,大小零件的图纸能铺满他们钳工小组的地面,这种产品以前他们公司全是进口的,由于代价太大,这是初次国内兵器产品试制。他不怕困难,有问题就请教西北兵工局劳模胡克一和技术人员,他们都细心指导,共同研究,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如期完成这一项目,得到了客户的肯定,无疑这是成功的,因为不久,对方又下了十付的生产订单。

经过十六、七年的摸爬滚打,他在工具钳工的岗位上,逐渐成熟起来了,先后获得“西北兵工部工业技术能手”称号,顺利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当他把朱红色的技师资格证放在他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笑容满面,连说了几个:“好,好!”

三代兵工人,创新创效谋发展

对于兵工人而言,有一句名言叫做“献完青春献子孙”,这对于周满来来说,毫不为过。2017年6月,周满来的亲孙子周佳凡从技工学校毕业了,他对孙子说:“六一五厂,我工作一辈子了,也很有感情,你也进厂工作吧!”周佳凡也愿意进厂,厂里也正需要年轻人,就这样,他又成了六一五厂的新一代员工。

衣钵相传,周佳凡依旧从事装配钳工。周佳凡的师傅有五十多岁了,要求很严,工作十分认真,对发动机装配过程中大大小小该注意的地方不厌其烦地一再叮嘱,对装配的零部件再三检查,确认无误才转下道工序,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入厂仅3年时间,周佳凡已熟练掌握了装配钳工的各项技能,熟练精湛的技艺极大的缩短了发动机装配时间。2020年,公司组织技能大赛,事业部首推周佳凡参加。在技能鉴定培训中,周佳凡拿着本子、笔和许多年轻人一起接受培训,而讲台上的授课老师正是周明哲。

弹指一挥间,七十年过去了。2019年10月1日,他们祖孙三代人早早的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当看到天安门广场前装配公司发动机的装备方阵隆隆开过时,他们感到十分激动,那里面有老一代兵工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那里也有新一代兵工人的报国壮志与豪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第一代兵工人的使命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第二代兵工人的使命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第三代兵工人的使命是无私奉献,再创辉煌。一代一代的兵工人,他们很平凡,也很普通,也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兵工人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铸就了兵工人的初心和使命。 (当地供稿 北动公司 周明哲、张莎、姜婷)

(责编:白鸽、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