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故事

赵铱民和他创建的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

人民网记者 龚仕建

2020年11月06日07:09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赵铱民馆长与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

11月5日,古都西安再添新名片——位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的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走进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就像穿越到人类口腔医学发展的时光隧道。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从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班鬣狗、三趾马等牙颌系统头骨化石,到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动物牙齿进化过程;从大猩猩、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现代人颌骨模型,到旧石器时代、殷商、秦汉以来口腔医学的重要记载;从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时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到早期用于口腔医学教育的木制牙体、修复模型、制作模具、石膏蜡像等教具实物……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

据业内专家介绍,这些藏品,达到了五个世界之最:历史最久,上溯到1亿2千万年前的鹦鹉嘴龙等远古动物牙颌化石。数量最多,展出了7900多件文物。质量最高,藏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鉴赏价值最具代表性,其中不乏珍品、孤品、绝品和镇馆之宝。门类最全,两大展馆、18个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人类口腔医学发展史。规模最大,面积2100多平方米,从场馆的建设、规划、布局、陈设,都堪称属世界一流水平。

赵铱民馆长与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

一个想法,一个梦想

提起国际口腔博物馆,就要说到创建者空军军医大学赵铱民教授。

上世纪90年代初,博士毕业不久的赵铱民,在当时的第四军医大学担任教学组长,为学生讲授口腔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遗憾的是,学校缺乏教具、实物和史证。课堂上,学生只能翻翻书本、记记概念。这促使赵铱民萌生一个想法:如果能将口腔医学发展中的一些实物、资料保存积累起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口腔医学发展历程该多好?

从此,赵铱民开始收集与口腔医学相关的文物,如老旧的设备、器材、书籍、图片、模型等。这些东西闲置在库房、角落和垃圾堆里,布满灰尘,毫无价值。但被赵铱民拿到课堂上,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光彩,讲课的效果显然好于单纯的理论灌输,深受学生喜爱。

“既然教学有需求,学生很喜欢,说明这件事做得值。”赵铱民有点小兴奋,就把收存教学老物件的爱好坚持了下来。

1994年,赵铱民到美国留学,参观了马里兰大学的牙科博物馆,这里曾是世界上最早的牙科学院,近200年的历史遗迹被保留下来,积淀于这个博物馆中,向人们昭示口腔医学的前世今生。这让他印象深刻。同年,赵铱民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齿科学会。他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牙科博物室,虽然展馆很小,却珍藏着日本近代牙科发展的详实史证,展示了日本牙科医学发展的足迹。这又一次给了赵铱民思想冲击,他想:“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拥有最多人口的中国,对世界口腔医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国,也应该有一所更好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从此,他将当初收存教学老物件的想法,演变成筹建口腔博物馆的伟大梦想。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