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诊疗设备长廊
一份热爱,一份坚守
现在说起这些文物的来历,赵铱民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但早些年,他曾为积累这些馆藏而倍尝艰辛。他弄的一大堆旧东西在家里没处放,就存放在单位找的一间旧房子里。过了一段时间,听说这房子要拆,他又得搬房子。搬来挪去,几经折腾,让很多人不理解。一次出差回来,听说自己的收藏被当作废品拉到了废品收购站,他急了,当即找一辆吉普车追到废品收购站,又花大价钱把“破烂”买了回来。就这样,他成了“破烂王”,经常从垃圾箱、废品堆中翻腾,收集有关口腔医学的旧物。还别说,他好几次都从单位要处理的废品中拣到了“宝贝”。博物馆里现在展出的很多上世纪的技工设备和医疗器械,都是赵铱民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
馆藏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古书。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医学家张仲景就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牙症的治疗。如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在口腔学界也有属于中国的五大发明,即:银膏补牙、雄黄杀牙髓神经、唇裂缝合、牙刷、脱牙再植。作为中国的口腔医学博物馆一定要真实记录和反映这一切。赵铱民坚信,从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典籍中,必定能够搜寻到这些历史的印迹。
古城西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书院门、粉巷那一带,古旧书店鳞次栉比,典藏丰盈。于是,赵铱民和医院研究口腔医学史的李刚教授,常去那里去淘宝。多少个周末,在人们享受闲适温馨时,他俩带着马扎、水壶、口罩,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古书堆中,一找就是一整天。
天道酬勤。公元370多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清代人撰写的《外科论治》第55卷齿科类,明朝人薛己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口齿类要》,就这样一一被他们发现了!还有一些不同时代带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口腔医学书籍,也出现在他们眼前。
赵铱民这样形容找到一本书时的喜悦:“就像淘到一个金元宝一样。”
一件,又一件;一年,又一年。正是靠着这种持之以恒、积沙成塔的精神,赵铱民收集的口腔医学文物越来越多。后来,他任口腔医院的科主任、院长,包括在第四军医大学当校长,不管岗位职务如何变,他创办口腔医学博物馆的梦想始终没有变,他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
远古动物牙颌化石
每个展品,都有一个故事
2007年,医院建设院史馆,口腔医学的众多文物终于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有了固定的“家”。不曾想,很多来医院参观院史馆的人,在众多的陈列品中,对口腔文物情有独钟。
观众认可,就是对办博物馆的最大肯定和鼓舞。
赵铱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口腔界都有着很好的口碑和人脉,他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加快了展品收集的进度。凡有国内外同行参观院史馆,赵铱民都会提出一个请求:“帮助收集口腔方面的历史文物”。他给国内外的同学、朋友一一写信、发邮件,邀请他们来院参观,并告诉大家:“凡是见到可以珍藏的相关展物,你能买起的,就把它买来捐送,博物馆将造册留名;如果很贵重,请提供信息,我想办法去买。”这个提议得到了广泛响应。一位北京的朋友参观完博物馆非常感动,回京后在古旧市场看到一百多年前美国生产的古旧的牙科椅,就买下来,派车送到了西安。还有美国、德国、英国的学者纷纷从世界各地为博物馆收集文物,展品数量迅速增加。
一天晚上,河南一位朋友给赵铱民打电话:“我找到了一个恐龙头骨化石,你们赶快来看看!”闻讯,赵铱民异常兴奋,第二天天不亮就赶往河南。五六个小时后,这个动物头骨化石摆在了赵铱民面前,牙冠牙根都非常完整,但却不是传说中的恐龙。即便如此,这件化石依然十分珍贵。经过讨价还价,他以较为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它。这就是现在博物馆中的犀牛颅颌骨化石,也是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块动物颅颌骨化石。由此,博物馆建立起了动物颅颌骨化石这个具有独创性的藏品系列,这是其他国家的口腔博物馆从未有过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