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賀新春 歡樂過大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1月7日至2月7日,為期一個月的“非遺賀新春·非遺年貨購物月”活動在三秦大地上掀起非遺熱潮,市民紛紛前去體驗打卡。
1月22日,市民在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裡欣賞年畫作品。
1月24日,如意面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磊向記者介紹陝西花饃的種類、寓意和其中的傳統習俗。
窗花剪起來、年畫貼起來、花饃蒸起來、秦腔唱起來、非遺“村晚”演起來……每當新年來臨,家家戶戶都期待著家人團聚,分享喜悅與收獲,共同度過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幸福時刻。
相比以往,2025乙巳蛇年春節顯得尤為不同。因為,今年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第一個春節。
首個“非遺版”春節怎麼過?在陝西,又有哪些與春節相關的非遺項目和活動?讓我們一起開啟非遺年俗之旅,探尋三秦大地上的非遺之美和濃濃年味。
壹 多彩非遺共賀新春
“棗糕花饃是過年走親戚時送的﹔油包子是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時帶的﹔‘繭娃饃’是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舅舅給外甥送燈時送的……”1月24日,位於西安市的如意面花工坊制作室裡,剛剛出鍋的花饃散發著淡淡的麥香。如意面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磊指著不同形狀的花饃,向記者講述陝西花饃的種類、寓意和其中的傳統習俗。
在陝西,過年蒸花饃是非常熱鬧隆重的,而送禮饃則是親朋好友之間表達祝福、傳遞心意的方式之一。
為了讓蒸制花饃的習俗及其中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得以更好地延續、傳承,王磊和她的團隊不僅在傳統花饃的基礎上開發了“人生禮儀”系列花饃,還創新推出了許多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花饃。王磊說:“禮饃並不是單純的饃,而是人們溝通親情的信物。現在制作、包裝的花饃是年前的最后一批訂單了,希望它們能將新春祝福送到大家身邊。”說話間,一籠籠花饃接連出鍋,年的味道也在熱氣蒸騰中越來越濃。
採購年貨、烹制節日食品、清潔美化環境,一項項世代流傳的年節習俗彰顯著人們對“年”的期盼。
“這幅《靈蛇鬧春》做了兩個多月,趕在過年前完成,就是希望用咱的傳統技藝給大家送上吉祥如意的美好祈願。”浐河之畔的陝西海紅棉絮畫藝術創作工作室裡,新城棉絮畫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紅一邊說一邊拿出了他的賀歲新作《靈蛇鬧春》。
畫作中,不同色彩的棉絮經過精細的撕扯、層疊與塑形,栩栩如生的靈蛇和競相綻放的花朵相互映襯,共同編織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蛇象征著智慧、靈動與吉祥。在構思這幅作品時,我希望能將它做成一幅藝術與吉祥寓意交融的作品,激勵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懷揣智慧與勇氣,勇往直前。”李海紅說。
用作品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以巧思與匠心為古老文化注入現代活力。春節前夕,全省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紛紛拿出看家技藝,創作新春主題作品。
華縣皮影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薛宏權制作的皮影《靈蛇獻瑞》,賦予傳統皮影新時代的工藝創新之美﹔泥叫叫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帆創作的“蛇盤娃”,寄托著對孩童平安喜樂的美好祝願﹔西安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雷俊剪出的頭戴醒獅帽的蛇寶寶,可以說是南北方非遺元素融合創新的代表……在他們眼中,“非遺版”春節是他們創作的動力,更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前所未有的嶄新契機。
貳 非遺年俗裝點生活
品非遺、包餃子、過小年。1月22日,農歷小年當天,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裡,一場特別的非遺體驗活動熱烈開展。剪紙、面塑、木版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手把手教學,讓市民游客親手制作屬於自己的新年吉祥物,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體驗別樣的小年。
“我特意准備了制作面塑柿子、花生的材料,教大家做一款‘好事發生’胸針,就是為了讓大家在新年討個好彩頭。”碑林彩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麗用一對小巧圓潤的面塑胸針收獲了眾多粉絲。另一邊,將“灶王爺”請到現場的木版年畫展位前,大家已經排起了長隊,准備將親手拓印的“灶王爺”迎回家。碑林棉絮畫的展位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咸輝的指導下,一個個用棉絮制作而成的吉祥物“巳升升”在體驗者手中誕生……
“快,來吃餃子了!”隨著一聲呼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被送到大家手中。品嘗著美味的餃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藝術館裡不隻能看展覽,還能體驗非遺年俗。每年農歷小年,我們都會舉辦不同主題的非遺活動,就是為了讓傳統文化在互動體驗中得以傳承和弘揚。”西安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保護部主任李晴說。
隨著春節的到來,非遺主題文旅活動在全省各地持續開展,讓彰顯著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和生活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生活、成為生活。
1月21日,在渭南市臨渭區、銅川市耀州區同步舉辦的2025年全國春節“村晚”示范展示活動,讓當地傳統民俗文化和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為春節增添濃厚的鄉土風情。
1月22日,在西安市高陵區啟動的2025高陵非遺年貨大集,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尋找關於“年”的兒時記憶和地道年味,成為貫穿整個春節假期的熱門打卡地。
春節前夕,一則好消息從浙江傳來——由西影傳媒、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等聯合制作的非遺戲曲秦腔文旅微短劇《火焰駒》在浙江橫店開機,預計春節假期后將與觀眾見面。
“1958年,我國第一部秦腔電影《火焰駒》的上映轟動全國,讓秦腔藝術走向五湖四海。如今,新媒介的出現,讓秦腔藝術的傳播有了更多可能性。希望我們的探索能讓‘戲曲活化石’秦腔承載起年輕一代的情感訴求、文化認同和時尚追求,創造出新的輝煌。”對這部非遺創新之作,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總經理侯紅琴充滿了期待。
從無數游客認識陝西的“第一站”——以陝西非遺為創作元素的舞台劇《無界·長安》,到全省各地獨具特色的非遺主題新春晚會直播,再到火遍網絡的非遺宣傳短片、視頻……當下,隨著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非遺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持續煥發出新的活力。
古老的非遺正在跨界、融合、創新的浪潮中與時代接軌,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通過網絡與世界人民分享著中國文化和中國式生活方式的獨特魅力。
三 非遺“國潮”扮靚中國
1月25日17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融媒體節目《非遺有東西》盛大開啟,迅速吸引了無數老陝“蹲守”在或大或小的屏幕前。為啥?因為節目中不僅有多位陝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非遺體驗官和多項陝西特色非遺美食、非遺技藝,還有“誤入”鏡頭中的你我他。
早在1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主辦,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西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非遺賀新春·非遺年貨購物月”主場活動在西安大唐芙蓉園啟動之際,《非遺有東西》節目就開始錄制。為期一個月的“非遺賀新春·非遺年貨購物月”活動也在三秦大地上掀起一場非遺熱潮。
購物月期間,來自山西、內蒙古、浙江、四川、陝西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紛紛亮出“絕活”:現蒸現賣的內蒙古燒賣香飄十裡,令人垂涎﹔精美的山西聞喜花饃吸引游客紛紛拍照打卡﹔來自景德鎮的十二生肖瓷質工藝品精巧別致,讓人愛不釋手﹔華山戲法展台前,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好奇的游客……一大批天南海北的非遺好物更是成為市民游客新春年貨中的“新寵”。
“夾纈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藝,后來流入浙南地區並在浙閩交界的溫州地區一代代傳承下來。這次夾纈技藝來到陝西可以說是非遺‘回娘家’。”來自溫州的藍夾纈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葉其丹的一番話不僅逗樂了現場的游客,還讓人們記住了這種利用雕版在織物上夾染圖案的傳統技藝,產品銷量迅速增長。
除了傳統非遺技藝,非遺文創也深受消費者喜愛。來自新加坡的游客陳先生在觀看了毛絨玩具“絨饃饃”的“制作”過程后,一口氣購買了好幾個並全程錄像:“我知道肉夾饃在西安蠻有代表性,但沒想到它的文創產品也能帶給我這麼多驚喜的購物體驗。我要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和朋友們分享。”
為了讓市民群眾深切體會“人類非遺版”春節,我省各地不僅圍繞春節習俗舉辦了多場非遺集市、非遺好物展銷等促消費活動,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還發放5000萬元的非遺消費文旅惠民券,推出106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並聯合省商務廳等部門推出75項非遺促消費措施,豐富文旅市場供給,拉動消費,讓非遺好物走進千家萬戶。
據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陝西將圍繞春節、元宵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提升人民群眾對共有文化習俗的認同感﹔持續推進“四季非遺購物月”相關工作,打造非遺消費新空間,培育消費新熱點,為非遺傳承發展搭建更寬廣的舞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新期盼。(柏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