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在講中學,在學中講,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講解員團隊積極致力於中國交通科技和交通文化的傳播——

把交通強國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2025年01月27日08:4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交通強國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1月14日,講解員在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向參觀者講述中國隧道技術發展史。

“漢中市褒斜道南端的石門隧道,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隧道。當時,火藥還沒有出現,中國人巧用火燒水激的方法使岩石破裂,開啟了中國隧道建設的先河。”1月14日,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本科生講解員代瑜向參觀者講述著中國隧道技術的發展史,“從古老的開鑿方法到中鐵一號盾構機的成功研制,中國交通建設突飛猛進,讓每個中國人都由衷自豪。”

最近,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志願者服務協會的同學們在學習之余,依然用熱情的講解向參觀者講述著交通強國的輝煌歷程。

傳播交通文化

“這次能在第十一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上獲獎,最大感受是科普講解既要講清楚科學原理,又要貼近大眾,這樣才能夠吸引人。”長安大學材料學院23級本科生張敔婷和講解團隊的同學們總結著講解心得。

在第十一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中,張敔婷從家鄉路面除雪說起,生動講述了與自融雪路面這項交通技術有關的故事。“這項‘黑科技’在我的家鄉吉林長春已‘生根發芽’。通過視頻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自從有了自融雪路面,即使遭遇極端天氣,我們也能從容應對。”憑借生動的講解,張敔婷獲得了本次比賽的二等獎。

很多時候,講解員就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在接待中國—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聯盟的專家組時,代瑜就深刻感受到了這種使命感。

“向外國友人講解到‘絲綢之路就是從我們腳下的古都西安起始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傳播交通文化的使者,長安大學就是展示中國交通科技和交通文化的窗口。”代瑜說。

流暢的講解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訓練與打磨。“我們的講解員來自不同的專業,加入社團后要進行語言表達、講解稿撰寫、儀容儀表等方面的一對一培訓,經過一個月實習后才能上崗。”志願者服務協會指導教師張曉航介紹,同學們還要學習大量交通領域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並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講解語言。

依托館內豐富的展陳資源,講解員們深入挖掘公路交通的發展歷史、科技知識、文化內涵,針對不同參觀人群整理編撰了5個類別20余萬字的講解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公路交通發展史、“兩路”精神內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2021年成立的志願者服務協會,年接待參觀者超萬人次,為傳播交通科技知識、傳承發展交通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展示交通科技發展

隨著交通科技的快速發展,如何讓講解更加直觀有趣?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的志願者們走進工程建設一線,對話工程建設者,感受交通人的創新奉獻精神。

2024年4月,講解員們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前往廣州、珠海、中山等地開展調研,聚焦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等跨海集群工程。

李金軍同學第一次看到真實的港珠澳大橋,這項超級工程的超大規模和體量讓他感到了極大的震撼:“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我們國家的橋梁建造技術這麼先進。”

代瑜在一個黃昏爬上了香山大橋橋塔的腳手架,從70米高空望著波光粼粼的江面。那一刻,她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我覺得做一名中國交通工程師真好!”

團隊深入了解了路面新型材料、風洞及橋梁抗風等方面的創新科技,積累了3.5萬字的文字稿素材和近900分鐘的視頻素材。在此基礎上,剪輯制作的《走進風洞》系列視頻,以對話工程師、實拍畫面、動畫相結合的方式詳細科普橋梁風洞試驗知識,入選“中國公路學會年度最受歡迎的公路科普作品”。

在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的支持下,團隊志願者參與制作了思政微視頻、科普公益視頻和科普精品課件,生動展示我國交通科技的發展。

在講中學,在學中講。張敔婷說:“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學好專業本領,為交通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館長李加武教授說:“我們的使命就是把科技變成文化。不僅要向大家科普交通知識,還要弘揚科學家精神。”

致力於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勞動實踐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的前沿陣地,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在培養具有愛國情懷的優秀專業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入選“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高校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並在2024年12月獲批陝西省“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從依賴國外技術到自主創新,中國交通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不僅是科技進步,還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有力見証。我要把交通強國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大家了解科學、熱愛科學、崇尚科學。”代瑜說。(呂揚文/圖)

(責編:鄒星、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