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陝西: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2022年09月11日08:35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陝西: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本報記者 孫鵬

  8月31日中午,王綏兵在自家葡萄大棚裡接待著一撥又一撥來採摘的游客。“陽光玫瑰”葡萄正是成熟的時候,像極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綠寶石挂滿枝頭。從大棚外往山上遠眺,一大片蘋果樹挂上了“頭茬”果,未來,總計2000畝的陝果集團高標准山地蘋果將成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一筆不小的收入。旅游“火”起來了,一到節假日,村中心廣場上擠滿了游客,村民侯志海嗅到商機,把自家的山杏山桃運來賣,一下午就掙了600多元……

  這是綏德縣郝家橋村的秋,是收獲的秋,溝溝壑壑裡果香四溢。

  靠著“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郝家橋這個昔日的窮山溝徹底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過上好日子。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郝家橋村考察時說:“讓鄉親們過好光景,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共產黨就要把這件事情干好,不斷交上好答卷。”

  “一年來,我們牢記總書記提出的‘努力把郝家橋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楷模’囑托,不斷謀劃著讓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郝家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振喜說。

  不只是郝家橋。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激發起廣大三秦兒女不忘初心使命、團結一心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書寫“好答卷”的磅礡力量。

  關鍵是選好“帶頭人”

  “兩委”班子成員每人負責一項富民重點項目,定期向黨支部匯報、向群眾公示項目開展情況,遇到困難黨員干部協商解決……劉振喜“當家”后,始終堅持把班子自身建設及黨員隊伍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讓郝家橋的振興之路有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黨群一心同努力,村裡面貌日日新。劉振喜介紹,今年,村上添了一座游客服務中心,接上了燃氣管道,改造提升了溫棚,與榆林旅投公司合作打造了“一線、一軸、雙核、多點”的旅游產業布局,讓游客從“停留兩小時”變成充實地參觀游玩一整天……

  建好黨支部、選好帶頭人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這一點,寶雞高新區十二盤村的鄉親們也深有體會,“以前,我們這兒的人想盡辦法往山外跑,現在山外人爭先恐后地往咱這兒跑。”

  給村子帶來改變的,是十二盤村黨支部書記薛林科。2018年換屆,平均年齡不超過50歲的新“班子”正式“上崗”。在薛林科帶領下,村上制定了五年建設規劃——圍繞“山”“水”“林”“田”“村”做文章,做優生態、做特農業、做活文旅。

  難嗎?難。難在規劃的項目動輒需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資金。薛林科給班子成員“鼓勁”,帶頭沒日沒夜細化項目、開展可行性研究,一遍一遍向上級匯報、對接,終於將規劃上的文字變成了現實。

  如今,村子人居環境大大改善,青山環繞、綠水悠悠的十二盤村美景成了人們向往的詩意棲居。這美景和規劃猶如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寶雞市一家公司已前來洽談合作。這個暑期,前往十二盤村的車輛,從村口排到了310國道……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陝西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發展。楊凌示范區實施農村基層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和后備干部培養“雛雁工程”﹔寶雞市啟動新時代村(社區)干部培訓行動,進一步增強村(社區)干部引領高質量發展、創新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能力﹔西安市開展“萬名干部人才下鄉村”行動,鼓勵支持退出領導崗位干部、退休干部、新任職年輕干部和各類人才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到農村地區干事創業……各地不斷激發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推動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

  富民產業旺起來

  去年,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郝家橋村村民郝長雄深感振奮。看著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他撇下打拼多年的汽修廠和保險公司回鄉創業,在郝家橋村后山上箍了三孔窯洞,承包520畝荒山搞巴杏種植。

  “杏子再過三四年才成熟,目前我在杏樹林套種了西瓜、豆子和藥材。”郝長雄對發展巴杏產業很有信心,“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好光景在后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楊凌示范區田西村,“雄娃書記”忙得不可開交,一批又一批訂購紅薯苗子的客商接踵而至。此外,村上的紅薯產品正通過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田西村有著30年紅薯種植的歷史,早年因管理不善,紅薯種植始終不見成效,村子經濟難以發展。“雄娃書記”叫田小雄,是個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畢業的“80后”,干勁足、想法多。他推動整合全村778畝土地並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用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資源,攻堅發展紅薯產業。

  育苗大棚每年育出脫毒紅薯種苗超過1000萬株,“田薯叔”連鎖經營店成為“網紅”,村裡在鄉村建設、旅游、設施農業等方面先后成立7家公司……如今,田西村走出了一條集特色產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產業發展之路。紅薯這個過去不值錢的大田作物成了致富增收的“金疙瘩”。2021年,田西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8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富裕村。

  近年來,陝西省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3+X”特色產業,積極培育9大農業全產業鏈,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穩步推進鄉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讓一方水土“富養”一方人。

  在幸福家園安居樂業

  道路寬又長,窯洞亮堂堂。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總書記去年在郝家橋見到的景象,是陝西扎實推動鄉村建設,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的縮影。

  秋夜處處桂花香。下班回到家的張運弟,總愛在社區裡走走。看著熟悉的燈光、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花木,她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感和歸屬感。“現在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8月25日,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居民張運弟說。

  從高山之巔搬到集鎮社區,從“初來乍到”到“安居樂業”,這一切都得益於錦屏社區實施的易地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建設。

  “這飯特別可口,大家一起吃很熱鬧!”在佛坪縣岳壩鎮岳壩村,一到飯點,50余名70歲以上老人便來到村上的“幸福苑”就餐。食堂裡,黨員志願者熱情地為老人們分發碗筷、打飯、端菜,老人們也發揚互幫互助的精神,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用餐,一派其樂融融景象。為解決村中一些留守老人吃飯問題,岳壩村於2020年冬季建立運營了“幸福苑”,每天免費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兩餐,並安排專人服務老人用餐。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近年來,陝西扎實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五大專項行動確保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農村水電路氣等提升改造,新改建農村公路8000公裡,建成農村供水工程1561處,受益259萬人,持續提升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質量水平,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激勵陝西黨員干部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三秦大地上已掀起推進鄉村振興的熱潮,全省上下奮力繪就鄉村新畫卷,讓幸福的“秦聲”“秦韻”奏響四方。

(責編:李志強、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