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社會

從小眾愛好漸漸步入大眾視野

靠天吃飯的“露營熱”能走多遠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璇
2021年07月13日08: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靠天吃飯的“露營熱”能走多遠

3年前的一個夜晚,在互聯網行業工作的95后男生碳化鬆果和朋友到上海郊外的沙灘上體驗了一次露營。深夜時分,他獨自坐在篝火旁,看著帳篷上方的煤油燈在海風的吹拂下輕輕晃動,感到周圍的一切都靜了下來。

現在,周末騎著摩托車去露營,已成為碳化鬆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月他都至少要露營兩次。近兩年來他注意到,體驗這項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

露營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的火爆,也在側面印証著碳化鬆果的發現。截至今年6月30日,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搜索“露營”,與之相關的筆記已超過29萬篇,涉及露營地選擇、露營裝備品牌、露營玩法等多個方面。

當露營從小眾愛好漸漸步入大眾視野,新的市場需求也在醞釀之中。

在露營中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作為一名露營Up主,碳化鬆果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露營心得,但他也非常注重隱私,在視頻裡戴著頭盔出現,不公開真實身份。一個人露營,是他為自己選擇的一種解壓方式。

“我喜歡獨自到山間或是海邊的露營地,大腦放空,慢慢就會全身心放鬆下來”。在碳化鬆果看來,接觸自然、自在隨性,是露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露營地的選擇上,他更傾向於具備飲水、網絡、廁所等基本設施的收費營地。

80后媒體從業者Van,則從家庭露營的角度探索出了更多“玩法”。“露營可以包容的場景很多,從搭營、准備食材、做飯,到手工、運動、交友,基本上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在露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平時很少下廚的Van在露營地“解鎖”了戶外做飯技能,“在露營中,我們期待能夠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Van的兒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Van和家人會在露營中搭配不同的親子活動。“我比較中意有野趣、人工設施較為克制的營地,也帶著孩子試過釣魚、槳板、沖浪、徒步、岩洞探索等項目,但我認為露營帶給他的更多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家庭成員在戶外是如何協作的,與其他小朋友社交要注意什麼,要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等等。”Van說。露營次數多了,Van常以“馮Van記”的名字在社交平台上更新露營筆記。

在Van和碳化鬆果看來,露營作為戶外活動,對露營者戶外知識儲備以及裝備的要求都比較高,存在一定的門檻,“新人可以先參加‘拎包入住式’露營,看看能否適應戶外過夜”。

“拎包入住”的創業靈感

2020年之前,朱顯是一家出境游公司的創始人,小雲和丈夫在泰國經營面向國內游客的戶外婚紗攝影工作室。

一場疫情,朱顯和小雲的公司都按下了“暫停鍵”,露營恰在這個時候進入了他們的視線。“疫情發生以來,人們更願意在空間開闊的自然場景裡游玩,在這樣的心理下,露營既連接自然,又有一定的私密性,熱度也跟著上升了。”朱顯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雲來到廣東省惠州市鹽洲島。早已“入坑”露營的她,一眼相中了鹽洲島被山海包圍的原生態環境,立馬租下一個民居,逐步改建為小白屋營地。營地帳篷區最多可以容納30個營位,其中一半可以“拎包入住”,另一半則為自帶帳篷的營友准備。“如果來的客人不習慣睡帳篷,我們還有兩間民宿房。”小雲說。

小雲注重營地的“小而美”,朱顯的露營項目則更具商業性和規模化特點。

在與家人自駕露營的過程中,朱顯按照社交平台上的熱門推薦,一路購置了露營裝備,大到帳篷、睡袋,小到驅蚊水、壓縮毛巾,粗略數數,竟有近百種。一長串的露營裝備清單讓朱顯看到了這個產業的潛力。

“為體驗一次露營,會有多少人願意購置這麼多裝備?如果降低門檻,提前配齊了這些裝備,讓‘拎包入住’成為可能,又有多少人願意來嘗試?”朱顯說。

2020年9月,朱顯和朋友一起創建了露營品牌“大熱荒野”,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在三亞、惠州、珠海、武漢、北京等城市開辟了14個露營地,主要面向第一次嘗試露營的客人。

“大熱荒野”主要吸引了兩類客人:帶娃家長,以及喜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信息的年輕人。盡管客群有差異,但客人對舒適、便利的需求卻是相同的。

“我們採用與酒店、景區、私人業主分利的模式,相對來說,投入比較少,成本主要體現在露營裝備和人員薪酬上,同時客人也可以享受到比較成熟的水電網絡、配套設施和安保系統,既可以體驗戶外生活,又不用忍受太多戶外帶來的不便。”朱顯說。

露營會不會是“一陣風”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共有2.1萬家露營地相關企業,2020年是相關企業注冊量的爆發期,全年注冊量為7933家,同比增長331.6%,今年前5個月注冊量為6941家,同比增長了286.5%。

市場火熱,可露營地運營面臨的問題也不少。

“露營地的維護是一項長期工作,細節要做到位。此前我們在廣東清遠一處營地露營時遇上了暴雨,一棵大樹就倒在離帳篷不到4米的地方,真的很危險。復盤原因,應與2020年疫情后營地空置、管理者沒有堅持去檢查有關。”Van說。

露營地的運營情況還受季節、天氣等各種戶外因素的影響。“露營也算是靠天吃飯,天氣一變、季節一換,露營就不好開展了,我們在全國各地設置露營點,也是考慮到這個原因。”朱顯說。

小雲的惠州小白屋營地受當地旱情和疫情影響,開業以來收益寥寥,“這是之前沒有想到的,這個行業就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為了提高收入,小雲計劃在露營地增加商業攝影、滑板體驗課程、夏令營等服務。

朱顯也在帶著團隊探索更多“露營+”的玩法,“我們在嘗試與更多本地景點融合,比如近期在與河北崇禮太舞滑雪場合作產品,客人可以先在太舞小鎮住一晚,第二天再去露營地搭帳篷、烤篝火,體驗更豐富”。

與露營幾乎同期在社交媒體上“爆紅”的野餐,如今已無太多聲音,露營會不會也是“一陣風”?

在Van看來,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流行什麼,大家就會一窩蜂去做什麼,但熱潮之后能留下來的,都是在商業性或專業性上有過人之處的。露營在國內還處於初創期,未來的路還很長”。

朱顯認為,“未來由露營出發還會出現哪些新的趨勢,現在也難以預判,我們隻能一步步跟著年輕人的需求去迭代產品,畢竟,‘一招鮮’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文中碳化鬆果、Van、小雲為化名)

(責編:左瑞、鄧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