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百年·續新章 “陝”閃紅星耀中國】

旬邑馬欄:延續紅色基因 書寫幸福新章

白鴿

2021年06月23日08:27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6月22日,“追憶百年歲月 續寫偉業新章”行進式調研採訪團走進陝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驕陽似火,天高雲闊,素有延安前哨、陝甘寧邊區南大門之稱的馬欄,曾經孕育出一大批革命英雄,如今踏上這片紅色熱土,仍然能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拂去歲月的塵埃,追憶歷史的同時,馬欄鎮的面貌已然煥然一新,現在,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美麗鄉村建設蒸蒸日上,馬欄鎮將繼續書寫不斷前進的新篇章。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翻開歷史的畫卷,馬欄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馬欄革命舊址目前仍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陝西省委、中共關中地委和關中分區機關舊址、工字房、七孔橋等革命遺存。

跟隨講解員的步伐,採訪團一行首先看到的就是在偌大的廣場中高高聳立的馬欄革命紀念碑,在青山環繞之中,這塊紀念碑無聲地記錄著年代的變遷,講述著抗戰時期的硝煙與戰火。

馬欄革命紀念碑。人民網 白鴿攝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中共陝西省委、關中分區機關所在地,是關中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以習仲勛、汪鋒、張仲良、文年生、張德生、趙伯平、高錦純、楊玉亭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長期工作和戰斗過。

走進馬欄革命紀念館,“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八個大字開啟了關中分區大生產運動。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規模的生產勞動。

馬欄革命紀念館內。人民網 白鴿攝

“經濟政策的實施和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使關中分區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馬欄革命紀念館講解員說。

此外,據講解員介紹,馬欄革命紀念館是二層全框架結構,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辦有“馬欄革命史”專題陳列,借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陝甘寧邊區關中特區、關中分區的革命歷史,生動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目前,展出圖片800余幅,革命文物600多件。

紅色講堂 薪火傳承

歲月的洪流奔涌向前,歷史的痕跡卻經久不散,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情燃燒的紅色精神更要星火相傳,馬欄干部學院的“紅色講堂”,在全省乃至全國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馬欄干部學院成立於2012年12月,佔地97畝,建筑面積2.54萬平方米,是一所集黨性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宗旨踐行為一體的學院,培訓對象以黨員干部為主,兼顧公務員、事業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干部的培訓機構。

馬欄干部學院。人民網 白鴿攝

“2019年,馬欄干部學院被中組部列入‘全國黨性教育基地’備案名錄﹔被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命名為‘陝西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被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命名為‘現場教學點’、被中共陝西省委黨校命名為‘黨性教育基地’。”馬欄干部學院副院長何常偉帶領著採訪團參觀院內環境,“學院環境優美,教學設施齊全,功能完善,可同時承擔300人學習培訓。”

2013年以來,馬欄干部學院累計舉辦了各類培訓班654期、6.27萬人(次),學院教學採取“課堂講授+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研討交流”的方式組織培訓,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和教授以講授式、案例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專題講授。

“為落實進一步感悟思想偉力的要求,扎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馬欄干部學院將切實增強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談及今后如何做好黨史學習教育,馬欄干部學院副院長何常偉如是說。

美麗鄉村 幸福前行

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當年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如今共產黨員的犧牲奉獻,為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迎著烈日,在馬欄鎮金盆社區,記者見到了金盆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李紅岩,今年49歲的她,原籍河南,在旬邑生活已經三十多年,親眼見証了馬欄鎮是如何舊貌換新顏。

金盆社區是馬欄紅色旅游鎮的主要聚居區和行政管理及服務中心,主要是將馬欄村、金盆村、轉角村居住分散的886戶群眾全部搬遷安置於此,並吸納區域外移民人口,開展各類投資建設和旅游配套服務等活動,著力打造“關中風情特色小鎮”、“咸陽市鄉村休閑度假后花園”和“旬邑縣精准扶貧示范區”。

馬欄鎮金盆社區。人民網 白鴿攝

“咱農村人,以前住平房就很開心了,從來沒想過現在能住上樓房。”看著社區裡干淨明亮的高樓,李紅岩喜笑顏開,對於如今的生活,她很滿意。

“我是2018年搬遷過來的,社區目前入住了216戶,一部分是異地搬遷的貧困戶,一部分是馬欄干部學院擴建的時候馬欄山、金盆村的群眾。”李紅岩對記者說,“搬過來之后,最明顯的改善就是教育、醫療、出行等各方面都有了全面的保障,現在每家有獨立的衛生間,出門就能坐公交,做飯也不用燒火,用天然氣安全又方便。”

史雲英是金盆社區的普通住戶,2018年搬遷到社區,如今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家五口人,之前住的是三間土房,現在住三室兩廳的樓房,還置辦了新家具。” 史雲英今年53歲,家裡之前靠務農為生,“現在做飯再也不用煙熏火燎的了,住在這兒老公除了務農還能去打工,我偶爾在社區裡打掃打掃衛生,家裡的收入比起之前翻了一番呢。”

李紅岩(左)和史雲英(右)在史雲英家中的合影。人民網 白鴿攝

作為社區的黨支部書記,李紅岩是大家眼中的“老熟人”,有問題都找她。“有些獨居老人不會交話費,就拿著錢來找我幫忙,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在社區裡碰到了,隨時都能找我解決。此外,社區還開設了免費的圖書室,每個月都有馬欄鎮衛生院的醫生前來義診,我們還會定期組織一些娛樂活動,豐富大家的生活,相信今后大家的日子會越過越好。”展望未來,李紅岩幸福地說。

(責編:白鴿、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