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渭南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旺 村庄靚

本報記者 王樂文 龔仕建 高 炳

2021年06月02日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產業旺 村庄靚

初夏時節,走進素有“關中糧倉”之譽的陝西省渭南市,田野台塬間綠意蔥蘢,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秦東山鄉生機勃勃。

  科技進田間,產品網上賣,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走進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冬棗大棚裡熱火朝天。村支書薛安全正查看冬棗長勢,虯曲的棗枝上,一顆顆冬棗惹人喜愛,“馬上就能上市,一直能賣到國慶節。”

站在小坡村老崖頭向東望,萬畝棗棚在陽光下泛著白光。靠著種棗,如今鄉親們的“日子甜得很”。可前些年,他們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景象。

“坡爛渠斷路不平,忙活一年沒收成。”薛安全回憶道,“黃河灘上大片鹽鹼地,白給都沒人種。”窮則思變,在村干部帶動下農民嘗試著調結構。大伙兒試種冬棗成功,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去年,村裡最后9戶貧困戶脫貧摘了帽。

脫貧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在薛安全看來,“農業牽手科技,是個突破口。”

眼下,小坡村正引進滴灌系統、智能化大棚管理系統。棗農王念紅敢於“吃螃蟹”,花十幾萬元投資建起了“鋼架棉被棚”。他按下鍵鈕,棚外開始自動卷帘,“棚裡的溫度、濕度,在手機上隨時能看。”

“棚體不斷完善,種植技術也更成熟。現在,各類棗接連上市,一年下來基本沒有斷檔期。”薛安全告訴記者,縣裡還派來紅棗專家,研究土壤、光熱、菌群……“產業實現了規模化,接下來要打造‘2.0版’——追求科學化、精細化和優質化。”

在小坡村的示范帶動下,去年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年產量50萬噸,產值60億元。

夯實產業根基,既要種得好,也要賣得好。以柿餅聞名的富平縣楊家村,老鄉們正見証“觸網銷售”的力量。

“個大、霜白、質潤、味香,俺村的柿餅,頂呱呱!”34歲的返鄉青年喬彬彬,如今成了帶貨高手。村裡家家戶戶都種柿子,可前些年銷路不暢,成噸的好柿餅,窩在村裡賣不出去。

“電商一連,鼠標一點,很快就能賣到全國各地。”看著喬彬彬的“新玩法”,老鄉們嘖嘖稱奇。如今,村口建起了標准化廠區,無塵晾晒、自動包裝、品牌運營,小柿子做出了大文章。

“好果本地採,好貨當季賣。除了電商,直播帶貨也是好渠道。”喬彬彬介紹,他去年賣了1100噸柿餅,帶動附近幾個村集體經濟增收40萬元。

放眼整個富平縣,種植尖柿36萬畝,年加工柿餅6萬噸,電商示范項目已建成154個鎮村服務站點,農村物流配送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

除了大荔冬棗、富平柿餅,白水蘋果等特色產業也加快提檔升級。在渭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剛看來,全市各縣區依托特色優勢資源,進一步優化產銷薄弱環節,“把基礎打牢、夯實,產業振興會更有后勁兒。”

  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文明鄉風,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來到合陽縣城關街道白靈村文化禮堂,“笑臉牆”讓人眼前一亮。湊近端詳,牆上幾十張村民照片,個個笑容洋溢,“有的村民是拾金不昧,有的是‘脫貧之星’,還有的是‘熱心達人’。”村支書曹明杰如數家珍地介紹。

鄉親們的笑臉何以如此燦爛?

村裡每家門前挂的牌子裡藏著答案:“吃苦耐勞,勤儉朴實”“做人誠為本,無信不立人”……“前一陣兒,村裡制作了一批‘家風家訓牌匾’,每戶根據自身情況,挑選喜歡的內容,也可以進行自由創作。”曹明杰說,“如今大伙兒精氣神明顯上來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產業活了,人居環境、文明風氣也得抓起來。”曹明杰介紹,在黨員干部帶領下,大伙兒由“看”到“干”,拿起掃帚鐵锨,疏水修堤、植樹種花。

如今的白靈村,街面干淨整潔,道路兩側草木生機勃勃。美麗蝶變,不隻發生在白靈村的街頭巷尾,也悄然走進了渭南鄉村尋常農家庭院。

敲開大荔縣嚴通村村民曾咸印家的門,仿佛走進了花園。雪白的花架上,蟹爪蘭、月季、繡球、海棠爭奇斗艷,襯得“美麗庭院”的牌子更加惹眼。“家裡收拾漂亮了,天天心情都好。”曾咸印笑言。整個嚴通村植樹種花數千株,全村36條大小巷道綠化、亮化全覆蓋,村容村貌靚起來。

“美麗鄉村既要顏值高,又要內在美,雙管齊下才能相得益彰。”劉剛介紹。

“通過‘好媳婦’‘好公婆’評比、‘十星級文明戶’表彰等活動,鄉親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白靈村73歲的老黨員唐金發,曾經是泥瓦工,如今成了“美麗鄉村宣傳員”,村裡的水渠、道路有破損,他總是義務幫工,“大家都出份力,鄉村才能更美麗。”

“鄉村更美了,民風更淳了。”劉剛介紹,渭南全市開展“萬條家訓進萬家”活動,開設道德講堂1565個,設立善行義舉榜1341個,開展道德評議6000余場次,與此同時,村庄清潔行動全覆蓋、常態化,“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進一步加快。

  創新機制,“村社合一”激活力,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蒲城縣蘇坊鎮黨定村的奶山羊養殖小區,脫貧戶黨喜順忙得不亦樂乎。村裡奶山羊產業紅紅火火,老黨也脫了貧,“瞅著這些小羊羔,美啊!”

可就在幾年前,黨定村還是個落后村。“村民多在自家房前屋后散養奶山羊,產業散小弱。”2016年,黨定村黨總支書記胡宏社帶領大伙兒,在村口建起了養殖小區,村民們的奶山羊集中管理。村裡自建奶站、對接奶企,產業發展駛上快車道。

2018年,黨定村被縣上定為鄉村振興試點村,“村社合一”改革也開始探索——由村兩委領辦創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進一步明晰村兩委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的責任。

“村南頭有1700畝荒溝地,合作社流轉后統一生產經營,建成了奶站、牧草基地、有機肥廠和飼料廠,發展起奶山羊產業。”胡宏社介紹,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70多萬元。

村裡富了,如何科學分配?

按照縣裡政策,黨定村落實了“5︰2︰2︰1分配機制”——50%用於脫貧戶分紅及村集體經濟積累﹔20%用於全體村民分紅,經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投入基礎設施建設﹔20%用於對各類文明典型、“星級文明戶”等進行獎勵,救濟困難群眾﹔剩下的10%,作為村干部考核獎勵基金,調動其積極性。

“我是‘三星級文明戶’,還領到獎勵了呢。”黨喜順滿心歡喜地說。

看著村裡的新氣象,胡宏社感慨,“科學發展村集體經濟,多為村裡辦好事、實事,黨組織就立了威信、贏了民心。村民勁頭足,產業就能搞得更好,村集體經濟積累也越來越多。”

黨定村發展勢頭旺,也扛起了更大責任。縣裡探索“聯合黨委+”機制,黨定村帶著周邊村庄抱團壯大產業。

“近5年來,蒲城縣建成22個‘聯合黨委+’、269個‘村黨組織+’產業點,269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目前都步入正軌規范運營,村集體經濟也逐步壯大。”蒲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麻勝民說。

蒲城並非孤例。如今走進渭南,“村務公開周”“鄉村說事日”等活動火熱開展,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建設試點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有機銜接……“我們要積極探索鄉村治理,以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渭南市相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2日 第 19 版)

(責編:鄧楠、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