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演員們出色完成表演。 本報記者 張權偉攝
舞台上,院長媽媽忍痛將自己的女兒留給當地老鄉。 本報記者 張權偉攝
媽媽我在這裡等你�等你歸來的消息
親愛的孩子�每當蒲公英在�就是媽媽也在
……
4月22日,在延安聖地大劇院的舞台上,稚嫩的童聲與遠方的母親隔著時空對唱,燈光幻化的蒲公英飄落在每個人的頭頂,黑暗中許多觀眾流下熱淚。
這是大型紅色歷史舞台劇《延安保育院》的演出現場,該劇從2011年第一次登台亮相,至今已演出了近4000場。10年間,這部劇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先后獲評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展演劇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作品,成為黨員干部、青年學子、社會大眾重溫革命歷史、學習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情景教學課。
“最感動人的是真情”
鮮有舞台劇一開場便直戳觀眾淚腺的。這一點,《延安保育院》卻做到了。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在炮火連天的轟隆聲中,一支紅軍部隊遭遇到敵軍襲擊,傷亡慘重。其中,一位身背嬰兒的紅軍女戰士不幸被敵機擊中,彌留之際將孩子宏遠托付給了戰友。宏遠得救了,他隨著幸存的戰士們歷經艱難跋涉,來到了安全溫暖的家——延安保育院。
“太可憐了,孩子才那麼小媽媽就犧牲了。”剛開演,坐在記者旁邊的一位觀眾便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舞台上讓人為之動容的犧牲與分離,是歷史上確鑿發生過的事。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陝北戰斗了13個春秋,無數革命將士舍家紓難奔赴前線,留下無人照料的子女。幼小的生命有的在后方嗷嗷待哺,有的在槍林彈雨中轉移,經受了殘酷的戰爭洗禮。為解除革命者的后顧之憂,培養民族未來的主人,被稱為“馬背搖籃”的延安保育院,應運而生。
事實上,延安保育院並非隻有一家,而是當時設立在延安的兒童保育院、托兒所、保育小學等幼兒教育機構的統稱。據不完全統計,10余年間延安保育院養育了5000多名孩子。這些孩子中,有不少都成長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之材。
劇中的宏遠,就是當年延安保育院中眾多孩子的一個縮影。被紅軍送到保育院的宏遠因為母親犧牲的緣故,寡言孤僻。保育員們看在眼裡,疼在心中,想方設法讓他和小伙伴們一同玩耍,給他幼小的心靈以無限的關愛和溫暖。
這樣的劇情背后也是真實的歷史。1942年5月,左權將軍不幸壯烈殉國。彼時他的女兒左太北還不到2歲,就住在延安洛杉磯托兒所。在保育員們的呵護關懷下,左太北茁壯成長,直至6歲方才離開托兒所。
2011年《延安保育院》首演之際,時年71歲的左太北專程來到延安。在觀看了演出后她曾說:“在殘酷的戰爭年代,為了保護孩子們健康成長,大人們無私的奉獻是發自內心的愛,展現彼此之間心血相連的革命感情。創作者做了很多努力,完全將當時的戰爭畫卷以及孩子們怎麼生存、如何成長創作並且落實下來。最感動人的是真情!”
真情的背后是海量的付出。創作初期,《延安保育院》的出品方陝旅集團就曾組織有關人員去北京、重慶、南京等地,歷時3個多月,採訪了200余名仍健在的“保育員”和“孩子們”,整理出500多小時的錄音錄像資料和10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進而組織編創團隊進行策劃,把發生在延安時期革命后代身上的故事濃縮在70分鐘的舞台演出中。
“好劇需要用靈魂去演繹”
盡管飾演《延安保育院》中的院長媽媽已經7年,但田洋還是會在每一次的表演中被這部劇感動:“每一場都會有不同的點打動我,每一場演出我也會不斷地找尋突破點,力求用每一個細微的肢體語言和每一句真切的唱腔去打動台下的觀眾。”
作為大型舞台劇,演出中觀眾總會頻頻舉起手機或者相機留影,但在劇中的一處高潮——院長媽媽和女兒訣別之時,觀眾總會被台上的演出吸引,反而顧不得拍照了。這不得不歸功於劇情行進於此的舞台張力和田洋的真情演繹。
劇中,敵人進攻革命根據地,保育院需緊急轉移。但此時前線臨時送來一位犧牲將領的孩子,保育院卻因人員有限安置不了。院長在艱難的抉擇中,帶走了烈士的孩子,卻把自己的女兒紅霞留給當地老鄉。
台上,田洋飾演的院長此刻表情中充滿了心疼與無奈。當她用顫抖的雙手將還有自己體溫的紅圍巾系於女兒頸間時,所有的傷心與不舍化為最具深情的演唱:“決定向前走,決定不回頭……”然后,她毅然決然地繼續帶領保育院師生們進行轉移。
這樣的場景,田洋演了2000多遍。如何常演常新?田洋說每逢開演前,她都會帶著扮演宏遠和紅霞的小演員提前候場,聽著劇中的音樂,讓自己和小演員慢慢沉浸到角色當中。
更重要的是,當真正做了母親之后,田洋對自己飾演的角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這樣的好劇需要用靈魂去演繹。每當看到自己的女兒,感受到和她朝夕相處的快樂,你才能真正理解當年保育員們的偉大。為了保護更多的孩子,保育員們舍小家為大家,哪怕拋下自己的孩子也要保護烈士們的遺孤,這該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
台上的真情延伸到台下,演員們之間更像是家人,尤其是大演員和小演員之間。演出結束后,記者來到幕后,隻見平均年齡5歲的小演員們正和大演員們做著游戲,見到田洋,小演員們會異口同聲地喊叫院長媽媽好。
2020年11月,田洋榮獲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文化表演獎,與此同時,《延安保育院》也榮獲文華劇目獎。
“用前衛藝術形式表現紅色歷史”
舞台劇的最大魅力之一在於感官效果上的真實性。作為一部以愛為主題並貫穿全劇的作品,《延安保育院》中所有的特效、舞美、音樂、舞蹈都是在為情感服務。
走進常年上演《延安保育院》的聖地大劇院內,首先映入觀眾眼帘的就是國內首創的可90度分體升降的立體傾斜舞台。在這一方舞台上,延安窯洞、保育院現場、原野群山、波濤洶涌的黃河甚至戰爭場面,都用同一個舞台作為載體,實現了快速自由銜接與變化,極具視覺震撼力。
音樂是舞台劇的靈魂。談起為《延安保育院》作曲的感想,該劇音樂總監李滄桑認為,無論多麼簡單或復雜的作曲技法,最終都是為了要表達的內容服務,隻有使用了合適的手法,才能獲得作品本身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和最佳藝術效果。因此,在觀看《延安保育院》的過程中,觀眾們既會因聽到如《拍手歌》《兒童好像一朵花》等延安保育院兒歌而覺得親切,也會因聽到如《院長內心獨白》《遠去的母親》等新編歌曲而感動流淚。
“我對劇中歌詞的設想是,風格根據劇情需要不同,可以有大氣、細膩、激烈等不同呈現方式,但情感內核一定要情真意切,文字整體一定要有當代語感。畢竟,沒有情感的歌詞不會動人,沒有當代語感的歌詞就會缺乏時代性。”著名樂評人、《延安保育院》撰稿人科欽夫說。
在長達70分鐘的演出中,小演員們在劇中承擔了重要的情感帶動作用。創作之初,曾有人擔心小演員們不會演戲,進而影響整部劇的觀感,但后來的事實証明,這些擔心是多慮了。《延安保育院》的舞蹈總監馬波告訴當年參演的第一批孩子:“我不需要你真的去表演什麼,你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媽媽要走了,你舍不得就是舍不得。”
“時代變了,觀眾變了,具有新的表現力的音樂和舞台手段,更能讓現代觀眾接受,有利於誘發他們從現代語境出發去回溯那一段紅色歷史。《延安保育院》讓表現延安的藝術有了嶄新的面貌,有了生命的張力。”看完演出后,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如是評價。
現如今,歷經10年打磨的《延安保育院》早已是名聲在外,不僅成為延安當地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更成為一部生動的革命教育的好教材。
“《延安保育院》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和題材,反映了延安革命的大背景、大主題,是用前衛藝術形式表現紅色歷史的一次創新。”陝旅集團延安唐樂宮(聖地大劇院)總經理助理黑樂樂表示,“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把大型紅色歷史舞台劇《延安保育院》獻給所有熱愛黨、熱愛和平、熱愛祖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