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促進陝西全省城鄉居民增收十條措施

2021年05月27日07:23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2021年促進全省城鄉居民增收十條措施

  為提升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確保實現居民增收年度目標,力爭超額完成1—2個百分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現提出以下工作措施。

  一、完善居民增收工作機制。將促進居民增收納入全省“六保”任務,完善工作運轉機制,推動措施落地落實。扎實做好居民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穩妥推進電子記賬在新一輪住戶調查中的應用,按季度做好城鄉居民收入數據發布解讀。充分發揮實名制動態就業服務系統作用,以返鄉人員為重點強化就業監測並提供就業指導服務,按月開展居民收入調研和分析研判。對“十四五”促進居民增收推動富民惠民工作作出部署,著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力度,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國家統計局陝西調查總隊、省統計局分工負責)

  二、促進農民工就地就業創業。加大“秦雲就業”小程序應用,提供招聘求職、創業就業培訓等服務,加大農民工就業幫扶力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以上。實施百縣千鎮標准化創業中心達標工程,強化企業開辦輔導、人事代理、政務平台等服務功能,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推進政府參與建設且功能齊備的創業中心向縣域產業集中區集中,年內力爭延伸至20個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推進西安高新區等8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民工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就業載體,全年新增返鄉創業1萬人以上。創業擔保貸款個貸最高額度提高至20萬元,10萬元以下免除反擔保,全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5億元以上。實有市場主體數量增長6%以上,私營企業穩增不減。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將勞務報酬佔中央和省級資金比例提高至15%。5月起全省月最低工資標准上調150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陝西銀保監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分工負責)

  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揮省級縣域經濟和城鎮建設試點縣示范帶動作用,深入實施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行動,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細化“一縣一策”政策舉措,抓好縣域產業園區建設,培育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城鄉居民。鼓勵各縣因地制宜選擇首位產業,打造1—2條優勢特色產業鏈條。支持區域特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打造25個省級示范產業化聯合體,提升產業集聚富農效應,力爭新增帶動就業效果突出、增加集體收益明顯的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0家。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志丹等5個家庭農場示范縣和宜君等41個合作社高質量示范縣,力爭全省新增家庭農場5000家、農民合作社新增帶動農戶5萬戶。(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分工負責)

  四、發展高質高效特色現代農業。新建高標准農田290萬畝,優先用於糧食生產。實施“3+X”特色優質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建新改舊設施農業2萬畝,改造老舊果園30萬畝,推行“訂單化”生豬養殖模式,力爭實現蔬菜、水果、茶葉、水產品總產分別達到1850萬噸、1700萬噸、11.5萬噸、17萬噸以上,生豬存欄新增100萬頭以上,食用菌產值達到95億元,加快3—5個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30個左右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一產全年增加值達到2400億元以上,確保發展現代農業成果優先惠及村集體和農戶。推動土地出讓收入優先用於高標准農田和“3+X”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優先用於支持56個脫貧縣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分工負責)

  五、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新建9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200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開展電子商務培訓8萬人次,支持有條件的農民運用電子商務創業就業,新增網商商戶3萬個。鼓勵市縣政府引入知名電商平台注冊分支機構,引導支持知名電商平台參與我省縣域電商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和產品銷售,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企業和產品,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動特色農產品網絡銷售規模達到180億元。(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分工負責)

  六、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選取10—15個縣穩妥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落實國家在高陵等4個縣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繼續推動隴縣等12個縣閑置宅基地和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打造100個省級農村集體經濟示范村。加快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資本合作,利用撂荒地、閑置地、未利用地和閑置農房等建設設施農業、標准化養殖場和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新興業態,積極發展家政、勞務等盈利性服務企業,提升集體和農民收益,力爭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下降至20%,推動具備條件的集體經濟向入股成員分紅。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擴大農業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提高土地承包經營權融資能力,激發土地流轉活力,對年度土地流轉率提升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區縣予以通報。強化帶農益農導向,在財政扶持和工商資本下鄉等方面優先支持帶農益農效果好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財政支持項目資金折股量化到村集體。(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陝西銀保監局分工負責)

  七、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實施現代農民能力提升工程,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涉農高校和涉農企業結合“3+X”產業需求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依托300多所培訓名校、培訓機構、田間學校等,培訓1萬名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的經營管理、專業生產和技能服務等類型的現代農民,舉辦職業農民技能大賽,提升農民現代農業技術水平和生產盈利能力。加快紫陽等約10個公共實訓基地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質量年活動,實施農民工技能培訓計劃,依據培訓就業率實行階梯式培訓補貼標准,培訓就業率達到30%以上﹔持續開展企業職工培訓,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政府補貼性培訓向急需緊缺和新職業新業態工種傾斜,全年完成農民工和企業職工技能培訓50萬人次以上。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工程,建立與我省支柱產業體系發展相匹配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全年招生5萬人以上。繼續實施“三秦工匠”計劃,技能人才總量增長10萬人。(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總工會分工負責)

  八、保障基層工資待遇。提高鄉鎮工作補貼標准,擴大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范圍,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編人員基本工資、基礎性績效等由財政足額補助,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60%及以上用於獎勵性績效工資。(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分工負責)

  九、提高國有企業一線職工收入。強化工資指導線宏觀調控作用,國有企業在當年工資總額預算基礎上結合企業效益最高可上浮10%,用於提高一線職工待遇。發布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為企業內部工資分配提供指引。加強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導,推動企業建立符合技能人才特點的工資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工資待遇。(省國資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宣傳部分工負責)

  十、培育民宿和住房租賃市場。推動與知名在線旅行社合作,支持盤活集體土地等發展鄉村旅游,以陝南地區為重點依托優質自然資源,利用民居院落和舊校舍等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特色民宿和養老型民居。鼓勵知名在線旅行社開通民宿“直通車”,拓展以民宿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渠道,加強民宿產業發展、營銷和運營管理培訓,全面提升民宿服務能力,全年民宿經營收入增長10%以上,民宿平台上線率達到70%以上。鼓勵企業和個人依托省內旅游、教育資源,通過購買、租賃的方式收集私人持有的空置住房、寫字樓等發展酒店式公寓、度假租賃特色旅館等住宿業態。允許租賃企業將商業用房、工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享受居民用水電氣暖價格標准。(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分工負責)

  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分解指標、細化措施,結合實際制定落實清單,夯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部門,強化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逐月開展監測分析,定期報送工作進展,重大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加強正面引導,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對工作扎實、成效顯著的地方和部門加強宣傳推廣。

(責編:鄧楠、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