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截至5月23日,北京、河北、上海、湖南、雲南、陝西等21個省區市已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地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結果。記者梳理各地已發布數據后發現諸多亮點,一起來看看吧。
家庭規模,小了
受人口流動日趨頻繁和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影響,多地家庭戶規模縮小。例如,陝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421.13萬戶,集體戶76.43萬戶,家庭戶人口3597.54萬人,集體戶人口為355.36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3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22人減少0.69人。重慶共有家庭戶1204.02萬戶,家庭戶人口2947.7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2.45人,相比2010年減少了0.25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
此外,廣西、雲南等省份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均有所減少。
“千萬戶”,擴員
5月19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湖南省主要數據發布。其中,省會長沙10年共增加了300多萬人,總人口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成為中部地區第三個突破千萬人口大關的省會城市——另外兩個分別是湖北武漢和河南鄭州。與此同時,山東青島和廣東東莞的常住人口也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分別為1007.2萬人與1046.66萬人。
相比10年前,已有6地常住人口突破千萬。人民網 徐明玥制圖(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截至5月23日)
“高材生”,更多了
1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31個省區市中,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最多的地區為北京、上海、天津,人數分別為41980人、33872人、26940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省份為北京、上海、天津,年限分別為12.64年、11.81年、11.29年。
作為人口大省,廣東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214人上升為15699人﹔河南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6398人上升為11744人。
據西藏自治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西藏全區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0.55萬人上升為1.10萬人,增長1倍﹔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由0.44萬人上升到0.71萬人,增長61.57%,西藏的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改名”,村民變市民
“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全省城鎮常住人口為44816486人,佔全部常住人口的60.07%。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了60%,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河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省統計局局長楊景祥在“河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說。
近年來,河北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圍繞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的趨勢明顯。
與此同時,湖南、安徽、浙江、江蘇、西藏等地的城鎮常住人口比重持續上升,人口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
來,跟著產業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地區的城市規劃與產業布局發生了變化,城市人口也隨之流動,人口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以北京的人口地區分布為例,中心城區(東城、西城、朝陽、豐台、石景山、海澱)常住人口為1098.8萬人,佔50.2%,其中,核心區(東城、西城)常住人口為181.5萬人,佔8.3%﹔其他十區常住人口為1090.5萬人,佔49.8%。與2010年相比,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減少72.8萬人,其中,核心區常住人口減少34.7萬人。其他十區常住人口則增加300.9萬人。人口區域布局的優化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疏解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密不可分。
人民網 徐明玥制圖(數據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本次普查,上海的人口空間分布也呈現出“內減外增”的新趨勢。十年來,隨著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日益完善,區域公共服務資源分布更趨均衡以及經濟產業布局的調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間分布由中心城區向郊區疏解的趨勢變得愈發明顯。數據顯示,上海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比2010年減少了30.25萬人,浦東新區和郊區比2010年增加了251.43萬人。
近年來,珠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經濟發展活力持續顯現,成為廣東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集聚地。“人口正在加速向珠三角主要城市聚集。”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指出,分區域看,2020年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佔全省常住人口的61.9%,提高8.04%。
各地“戶口本”上的數據背后,是我們國家人口變化的直觀呈現,也是國家發展的成績展現。此次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情況,准確反映了當前人口變化的趨勢性特征,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有針對性地制定人口相關戰略和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統計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