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中國魂》劇照(1963年版)。
反映中國紅色歷史的優秀戲劇作品,曾經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紅色題材戲劇層出不窮,在這些作品中,紅色故事被以富有時代感的方式重新講述,在人們心中激起感動的漣漪﹔紅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藝術手法重新塑造,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讓紅色傳統、革命精神代代傳承。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既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大批紅色題材精品力作成為文藝界獻給黨的最好的禮物。創作屬於這個時代的紅色經典,讓紅色戲劇贏得市場和觀眾,是我省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講述歷史 傳播紅色文化
1940年9月,西北文藝工作團(陝西省歌舞劇院的前身)在延安誕生。那時,西北文藝工作團宛如革命搖籃裡的嬰兒,在邊區人民的百家飯養育下成長,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禮下壯大﹔那時,西北文藝工作團以宣傳黨的政策、鼓舞戰士斗志為使命,足跡遍布陝甘寧邊區,是活躍在革命聖地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一支有重要影響的紅色革命文藝團體。
一直以來,有著紅色基因的陝西省歌舞劇院堅持弘揚延安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劇院創作演出了大批彰顯民族文化精神和時代主旋律的優秀劇目。在建黨百年之際,由省委宣傳部指導,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陝西演藝集團、陝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經典民族歌劇《江姐》詮釋了江姐等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以及他們身上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無私奉獻和勇於犧牲的精神,為觀眾帶來一場精神上的紅色洗禮。
今年,陝西省歌舞劇院還將創排推出大型情景史詩音樂劇《偉大的征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光芒》,禮贊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慶祝建黨百年。其中,大型情景史詩音樂劇《偉大的征程》用前所未有的融合創新,呈現黨的歷史,禮贊式地回顧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至今所走過的光輝歷程,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的舞台交響詩篇。
同樣從延安走來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從一開始就在傳統藝術中注入了紅色基因,創作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優秀作品,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藝術家們創作演出的《中國魂》《十二把鐮刀》《血淚仇》等優秀劇目,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梁秋燕》《趙氏孤兒》《游西湖》《金琬釵》等劇目曾赴京獻演並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從改革開放以來創作演出的《千古一帝》《楊貴妃》《西湖遺恨》《杏花村》《留下真情》《楊七娘》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到近年來《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一部又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彰顯了劇院藝術創作的勃勃生機。
今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將帶來以民眾劇團為原型的秦腔劇目《我從延安來》和以楊開慧為故事主角的大型原創劇目《驕楊》,作為慶祝建黨百年的獻禮之作。《我從延安來》將再現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文化與延安精神,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戰斗風採與信仰追尋,藝術化地講述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故事,展現他們的精神及奮斗。《驕楊》則以楊開慧烈士大氣磅礡又悲情壯麗的人生故事為主線,通過真實的故事和楊開慧對理想的忠貞,將革命者的精神擲地有聲、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
堅持創新 打造時代經典
近年來,紅色劇目的市場表現令人驚喜。前不久,改版后的大型紅秀《延安 延安》在革命聖地延安拉開了2021年演出季大幕,該劇目自2016年首演至今已有逾100萬海內外游客觀看演出。據紅秀《延安 延安》導演黃雲鬆介紹,此次改版,著重對創作內容和舞台效果兩個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在創作內容上,全新改版的紅秀加入了大量畫外音,同時增加了陝北民歌、民俗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呈現。在舞台效果上,不僅加入了大量的紅色布景和吊景,並與道具結合,還運用了四台激光投影來增加虛擬空間的感覺,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
如今,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紅色劇目廣受觀眾贊譽。日前,話劇《共產黨宣言》正在進行全國巡演,預計在3個省、1個直轄市共20個城市進行37場演出。該劇是我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場舞台藝術精品展演的重要劇目,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捍衛信仰,用勇氣和智慧與敵人周旋,在生與死、榮與恥、名與利的重重考驗下,用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與英雄氣概,詮釋現實版《共產黨宣言》的故事。劇中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飽滿的激情以及一個母親對孩子濃烈的親情,讓觀眾體會到理想信仰的重要,感受到初心的力量。
話劇《共產黨宣言》是由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原創排演,主創陣容強大,由著名編劇唐棟、蒲遜執筆,曾獲多個獎項。此次與觀眾見面的是由西安話劇院重新編排后的版本,由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擔任制作人,西安話劇院藝術總監翟衛國執導,是西安話劇院重溫黨史、緬懷革命先烈的獻禮之作,更是堅守信仰、堅定理想、觀照現實的擔當之作。
用紅色劇目贏得市場,用正能量感染人、打動人。我省文藝工作者正在積極行動,全面打造升級新時代的紅色經典,傳承紅色經典、弘揚紅色文化,豐富人們的美好生活。
傳承發展 注重人才培養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歷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秦腔在我省有著非常廣泛的受眾和深厚的文化土壤,數百年來,一直是當地最受追捧的藝術形式。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秦腔,讓秦腔的藝術魅力在新時代發揚光大,5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的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在西安啟幕,接下來,來自西北5省(區)的11部秦腔大戲、17個秦腔折子戲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此次會演讓秦腔激昂的旋律響徹三秦大地,也喚醒人們關於秦腔的記憶,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秦腔。
如何讓包括秦腔在內的傳統戲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是每一個戲劇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戲曲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藝術,是一門包含文學、音樂、舞蹈以及表演藝術的傳統技藝,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秦腔作為最具特色的劇種之一,向世人展示著秦風的魅力。而秦腔的振興發展必須適應時代需求,保持和發揚傳統本色,不斷推陳出新。要不斷創造出內容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人群的具有深度情感的作品。”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說。
惠敏莉認為,秦腔的振興發展,離不開內容、形式的創新和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現代科技為戲劇表演提供了拓寬道路、增加手段的有利條件。在布景、化妝、服飾、道具、燈光、音響、聲腔、字幕、舞美、動作、舞台變化等方面,可以借鑒影視、歌舞、動漫、網絡、數字等文化傳播形式和手段,圍繞內容需要和觀眾喜好進行改進和創新,增加秦腔的現代性和觀賞性以及吸引力和競爭力。
秦腔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取決於很多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培養。據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介紹,近年來,被譽為“秦腔最高學府”的省戲曲研究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及早謀劃、科學布局,招收培養了十期學員,作為戲曲后備人才的有力補充,構筑起了陝西戲曲人才隊伍發展的“蓄水池”。師承教育也是中國戲曲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今年,省戲曲研究院還策劃了“薪火相傳·名家傳藝”系列活動,陸續開展非遺傳承人、老藝術家、梅花獎演員、優秀演奏員、導演等各門類的師徒傳承和惠民演出活動。此項活動集中優勢資源,使陝西戲曲寶貴的傳承資源得到最有效發揮,也為陝西戲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牢固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