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岐山:用“一碗面”經濟講“活”鄉村振興的大故事

2021年04月30日15:12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人民網寶雞4月30日電(張偉)岐山是陝西傳統的美食之鄉,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聞名遐邇。陝西岐山立足當地發展實際提出了發展“一碗面”經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長,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到“一碗面”經濟中來,推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通過五個小故事講述一個農業大縣通過“一碗面”撬活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富起來的大故事。

色香味齊全的岐山臊子面。張偉/攝

故事一:“配菜”種出了好日子

岐山縣鳳鳴鎮水泊村是個傳統的蔬菜種植村,該村的紅蘿卜和蒜苗在岐山當地很受歡迎,這也是做岐山臊子面的最佳配菜。目前,水泊村種植了1100多畝蔬菜,其中紅蘿卜500多畝,年產量35萬斤,蒜苗600畝,年產約3.6萬斤。

岐山縣鳳鳴鎮水泊村特色蔬菜種植,帶動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當地供圖

水泊黨支部書記羅增建告訴記者,得益於縣上做大“一碗面”經濟的政策,村裡通過蔬菜的規模化種植使得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夯實的基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十萬元左右,今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30多萬元。另外,我們通過與成熟的企業合作,讓村民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務工,預計今年的務工收入能達到100多萬元。

村民魏文倉就是依靠種菜務工的獲益者。今年58歲的魏文倉是當地的種菜能手,目前他在村裡合作社務工每月能收入3600元,魏文倉的愛人也能獲得每天60元的收入。借助“一碗面”經濟,村裡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效果,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據介紹,岐山縣把做大“一碗面”經濟作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關鍵,堅持臊子面、擀面皮兩輪驅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加快全產業鏈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以特色產品提升價值鏈,以電商物流串起供應鏈,做大種養殖、深加工、銷售網,形成原料、產品、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閉環。

故事二:一桶好油成就一碗好面

做好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離不開一桶好油,圍繞一桶好油,范家塬村發展也變好了。

在每年四月份,岐山縣棗林鎮范家塬村的成片油菜花在寶雞十分有名,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來參觀。范家塬村過去一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是一個既無主導產業,又無集體經濟,基礎設施落后的“三無”貧困村。

圍繞發展“一碗面”經濟,范家塬村依托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梁油壓榨工藝,結合三面環溝坡的獨特地理條件和傳統種植經驗,選定油菜種植為村裡發展的主導產業,進一步明晰了發展思路,成立秦香傳統榨油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進“三變改革”,按照“入股分紅、抱團發展、托管經營、基地務工”的模式,加快土地流轉,做大油菜種植。

據岐山縣教育局駐范家塬村第一書記徐琪介紹,為了做大做強油菜產業,村裡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照“集體投資、全員參與、分紅收益”的思路。在經營理念上,村經濟合作社為群眾“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管護、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等“五統一”服務,解除群眾后顧之憂,調動村民種植積極性,依托“一碗面”經濟,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村民富了,過去的窮村變成了現在的強村。

岐山縣棗林鎮范家塬村採用傳統工藝壓榨菜籽油,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當地供圖

棗林鎮大力支持范家塬村通過土地流轉、引導村民自種等方式,大面積種植油菜,力爭明年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棗林鎮將依托范家塬村採取‘一托二’的模式,帶動周邊的棗林村和尉遲村種植5000畝油菜,實現經濟產值1000萬元。

“棗林鎮將結合岐山發展‘一碗面’經濟的整體思路,做精‘一碗面’,做好‘一盤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棗林鎮黨委書記趙宗保介紹說。

故事三:這個空心挂面村有“底蘊”

岐山空心挂面“妙在空心中,奇在手工處”,工藝獨特,屬千年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科學配方結合之產物,相傳是由周文王“佔卜”時發明,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是中華傳統手工業發展之代表,是面食中之瑰寶,是周禮文化之杰作,也是岐山“一碗面”經濟臊子面中的重要擔當。

岐山空心挂面省級非遺傳承人謝鳳鳴告訴記者,岐山空心挂面通過選料、和面、做大條、做小條、上柱、開面、拉吊、晾晒等10余道工序,歷時3天,純手工制作,無任何添加劑。其“條細心空、光筋耐煮、口感細糯又不失勁道”,被譽為“陝西一絕”“神來之食”。

岐山縣雍川鎮小營村岐山手工挂面制作。張偉/攝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人才回鄉創業,發展好了才能吸引優秀的人回來。2016年,謝鳳鳴的兒子樊澤宇回鄉繼續創業,幫助家裡發展壯大空心挂面,依靠年輕人的活勁,幫助合作社跑營銷、做互聯網銷售,借助岐山發展“一碗面”經濟的東風,家裡的空心挂面產業越來越有起色。

樊澤宇告訴記者,合作社自成立以來,規模不斷壯大,品質不斷提升,成員由最初的13人發展至目前的105人,注冊資金由原來的5.6萬元增至目前的360萬元。合作社一年銷售挂面200噸,目前合作社通過提供原材料、提供標准、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等模式鼓勵村民參與到合作社來,讓鄉村興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據介紹,岐山縣雍川鎮現有186戶挂面加工合作社、協會、大戶,從業人員930人,年加工總量896萬公斤,轉化原糧1280萬公斤,產值達到一億多元,挂面已經成為了雍川當地農民致富的拳頭產品。

雍川鎮黨委書記蘇旭陽坦言,作為農業大鎮,“一碗面”經濟的理念很符合雍川鄉村振興的實際,下一步雍川將結合“一碗面”經濟做強挂面產業,做好蔬菜、瓜果的現代化種植,讓“一碗面”經濟成為雍川農民富、鄉村興的重要抓手。

故事四:好醋“辣”麼香 富農方能強縣

醋是岐山臊子面中的靈魂,一碗好面需要醋增色添味。好醋好生活是岐山天緣醋提出的口號。天緣醋業是目前陝西最大的制醋企業,也是岐山的明星企業,天緣醋在陝西頗有名氣。目前,該企業年產能為6萬噸,實現產值一億元。

岐山天緣公司副總經理韓永宏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制醋每年消耗麩皮5000噸,小麥、玉米3000噸,我們的原料90%都能實現當地採購。此外,我們還在岐山建立了1100畝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旨在通過我們高品質的建設引領,推動岐山農業種植的標准化、規范化,我們要通過發展“一碗面”經濟,讓岐山的糧食轉化成為經濟效益更好的醋。

品種多樣的天緣醋,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張偉/攝

目前,該企業新研發的臊子面調味醋可以讓正宗岐山臊子面味道走的更遠。天緣醋業負責人張宗科告訴記者,我們在新研發的岐山醋粉中探索岐山“一碗面”經濟的營銷路子。銷售是農產品產業的核心,未來我們將創新營銷思路,打好有機牌,利用醋廠的醋糟做有機肥,用有機肥種有機糧,用有機糧做有機醋、有機醋粉,環環把關做好閉環循環,讓更優質的岐山食醋服務岐山的“一碗面”經濟,讓天緣醋調出岐山“一碗面”經濟的好味道。

辣椒是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關中盛產秦椒,香而不辣讓秦椒頗受歡迎,但是秦椒的名氣遠不如川椒,養在深閨人未識。

“岐山辣椒走進了航空公司的三秦套餐,讓岐山辣椒實現了‘上天’的夢想。我們的辣椒醬走出來國門賣到了加拿大、美國等地方。”位於岐山的寶雞德有鄰辣椒醬讓秦椒叫出了名氣,企業負責人呂懷理就是讓岐山辣椒走向遠方的帶路人。

寶雞德有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寶雞辣椒為依托的辣椒深加工企業,被岐山縣農業局確定為:中國·岐山臊子面秦椒供應基地。

辣椒是個富民產業,從種植到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高附加值的辣椒能為農民帶來比較好的收入。圍繞做大做強“一碗面”經濟,德有鄰企業積極與周圍村鎮建立農業合作社,合作辣椒種植,帶動周邊就業崗位2000個,企業真正的用實際效益來增強周邊農戶種植辣椒的積極性。

目前,德有鄰通過聯合,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擴大對周邊村鎮各農戶的合作范圍,以辣椒種植為切入點,增加辣椒種植面積,吸引更多的當地農戶就業,實現農民增收。

故事五:讓好企業帶著岐山美食走的更遠

岐山百年美陽民俗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餐飲連鎖、種植、養殖、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科技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有線下直營店3家、加盟連鎖店12家﹔擁有線上平台代理商90余人﹔年生產銷售特色民俗食品2200萬元。

岐山美陽生產的擀面皮從這裡走向全國。張偉/攝

該企業的岐山特色小吃店目前已經開到了西安、延安、山西、河南等地,助推了岐山擀面皮走出去的步伐。企業負責人俞紅是岐山擀面皮協會的會長更是帶著岐山擀面皮走出去的領路人。

在美陽即將投入的新擀面皮生產車間裡,企業負責人俞紅向記者介紹了美陽的新設備,借助現代化面皮生產設備,企業每天能生產擀面皮40000張,這一個大罐每天能用幾百袋面粉。新產能能夠彌補擀面皮供不應求的短缺問題,讓正宗的擀面皮走向全國。

“我們生產擀面皮所需的原料基本都從岐山當地採購,天緣的醋、德有鄰的辣椒,岐山的幾家企業通過組合共同推進岐山“一碗面”經濟的做大做強,通過企業的輻射帶動讓岐山的鄉村振興更有底氣。”俞紅介紹說。

擀面皮走出去,臊子面也要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岐山的速食版臊子面正在逐步推向市場。岐山縣臊子面產業園負責人淨寧波介紹說:“我們要建設以岐山臊子面產業為中心,以全國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餐具、裝飾材料、工程化輔料加工、食材原料供應基地及研發中心、種植養殖基地等,不斷完善產業鏈,形成銷售全國的農產品生態系統,充分整合本地農副產品、深加工產品,推動全產業鏈整體發展。

立志把岐山臊子面做大做強的淨寧波正在講述岐山臊子面背后的故事。張偉/攝

目前,該企業已具備年生產即食臊子面100萬箱、家庭料理型臊子面100萬箱、肉制品5000噸、五色干菜500噸、專用湯料2000噸的產能。已完全實現了岐山臊子面的原產地標准工業化路徑,同時滿足全國餐飲市場的臊子面原料需求,供應鏈體系完備。未來,企業將按照“原產地食材基地+生產基地+中央廚房+品牌門店”和“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電商”的產銷模式,在全國開設1000家岐山臊子面加盟店。

唇齒留香的岐山擀面皮,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對岐山的最深印象。俞紅/攝

小小一碗面背后有著大產業,小小一碗面背后是大民生,也是基層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嘗試、大探索。五個小故事的背后是無數岐山人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嘗到獨特的美食付出的艱辛付出﹔五個小故事的背后是陝菜之鄉岐山為了讓以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為代表的“一碗面”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民致富,讓日子火起來的艱難發展歷程。

小溪匯流終成海,勤勞的岐山人正在用美食講好岐山故事、講好陝西故事,也在探索鄉村振興的大故事。

岐山縣委書記蘇少敏表示,“一碗面”經濟前承種養業,后連加工業、餐飲業、文化旅游業,背后關系著無數岐山人的就業、致富夢想,關系著岐山鄉村的振興發展和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兩輪驅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加快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縣“一碗面”總產值超過200億元。

(責編:鄒星、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