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虛假流量,破壞互聯網生態

擠掉網絡水軍的“水分”

本報記者 葉子 

2021年04月16日13: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擠掉網絡水軍的“水分”

“隻要客戶需要,多大的閱讀量都能刷上去”“專門生產爆款文章,制造熱點”……網絡水軍制造虛假流量,不僅損害用戶權益以及平台利益,也破壞了互聯網生態。專家認為,打擊整治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整頓網上秩序,必須給網絡水軍擠擠“水分”,為網民營造一個安全、清朗、有序的網絡環境。

“刷貼”亂象叢生

最近,深圳市光明區一名初一學生發現,網絡上流傳著關於她的負面信息,圖文並用,“言之鑿鑿”。當她聯系發布這篇虛假文章的管理員刪帖時,對方卻要求支付2200元的刪帖費。

經警方調查,這個網絡水軍所在的公司有著嚴密分工和組織架構,在網絡上惡意編造虛假信息,貶損人格、破壞名譽,使當事人在生活學習中受到現實壓迫,然后犯罪團伙借“有償刪帖”牟取非法利益。

從最初在論壇、貼吧閑聊“灌水”,到刷票、刷點擊率,再到如今一些平台依托“養號”“控評”等手段,為個人及企業開展有償刷票、有償點贊、有償刷量等服務,網絡“水軍”由來已久。

“網絡水軍”炮制虛假信息,涉案人員之多、涉案金額之巨,危害不可小覷。以“有償刪帖”這一灰色產業為例,有負責招攬客源的網絡公關,有負責介紹客源的刪帖中介,有執行刪帖的網站管理員、黑客、版主等,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據悉,目前成熟的“網絡水軍”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機器人賬號,一種是真人賬號。真人賬號大多由一些網絡兼職人員在背后進行操作,數量十分龐大。機器人賬號則通過郵箱和手機號等注冊,一些平台上甚至已經出現了AI“水軍”。

不少網友表示,網絡水軍嚴重污染互聯網環境,網購控評使買家看不到真實的商品評價,大量“爆款文章”裡的虛假信息侵犯了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灰色“產業鏈”屢禁不止

在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度“掃黃打非”十大案件中,安徽安慶“3·04”網絡水軍刪帖牟利案赫然在列。這起案件中,安慶市公安局抓獲有償刪帖中介及專門發布負面帖文的黑網站“站長”28人,取締非法網站122個,處置負面帖文20萬余篇。14名主犯因涉嫌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罪名,被判處6年6個月至11個月的有期徒刑。

不少類似的案例表明,網絡水軍從事編造虛假信息、誹謗攻擊、非法推廣、非法刪帖等違法活動,危害互聯網生態,擾亂正常社會秩序,觸犯《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從業者及其客戶均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一系列技術和現實難題,導致網絡水軍屢禁不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營銷、宣傳和人設塑造上,網絡水軍可以起到“帶節奏”、改變輿論風向的作用,在競爭性市場上,由於信息不對稱,這類勸說性、引導性信息對於品牌價值、市場營銷有重要影響。另外,數字經濟時代,流量意味著收益,有相當部分的市場主體願意為此埋單,讓網絡水軍灰色“產業鏈”有了市場空間。

基層民警在辦案偵查中也發現,一些網絡平台對社交賬號吸引的流量進行返利,但對其發布內容,存在審核監管不及時、不全面的情況,導致網絡水軍有機可乘、非法牟利。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反偵查意識較強,租用服務器到期后,服務器上的虛假信息和數據會自動刪除,導致取証查處難度較大。

多方合力整頓網上秩序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必須向網絡水軍依法亮劍。專家認為,有關部門應督促互聯網企業加強對惡意賬號和內容的技術識別,加大查封懲戒力度﹔另一方面,可推動建立多部門、跨區域的信息共享機制和聯合查處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近年來,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對網絡水軍重拳出擊。知乎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知識內容平台,知乎深知淨化網絡空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對網絡水軍賬號實施警告、禁言、永久停用賬號等措施,2016年,知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此后不斷升級、迭代。如今,知乎上所有包含攻擊、謾罵、陰陽怪氣等不友善甚至是語言暴力的內容,96%可以被算法機器人快速精准地甄別、過濾。而大量用戶發布的違法違規、敏感信息和垃圾廣告信息,則由智能機器人處理。

“互聯網公司不能隻看流量和人氣,而把責任拋在一邊。”有網友認為,互聯網企業應進一步完善用戶注冊資料和發布內容審核機制,從源頭上加強管控。

盤和林認為,僅僅通過完善網絡保護相關的法律程序是遠遠不夠的,無法追責到個人就無法建立法律的權威。因此,互聯網平台准入信息的精細化、完善化,對於網絡追責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網絡賬號應綁定電話、身份証、單位等。這不僅是平台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對於平台自身管理和長遠發展也必不可少。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16日 第 08 版)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