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神州大地生機盎然,鄉村沃土孕育希望。看家鄉發展成就,談家裡生活變化,話鄉村振興前景,人們滿懷期待、信心滿滿。
科技支撐,農業提質增效
汽車行進鄉間道路,平整田畝映入眼帘。在清明節返鄉的四川省西充縣楊柳埡村村民程棟的記憶中,如今眼前連片開放的油菜花地本是分散的小田坡地,他不免感慨連連:“老家變化真大!”
“村裡的地經過高標准整治,早就實現機械化耕作了!”村支書陽雲領著程棟走進村智慧農機服務中心,綠色的“小蜜蜂”在大屏幕上畫著圈兒。
工作人員楊榮慶說,這是正在田間作業的農機具。大型農機納入平台管理,安裝北斗導航智能終端,工作軌跡遠程可見。據介紹,西充縣20多家農機專合社、萬余台大型農機都納入智能化管理,業主找農機,專合社找農活,通過手機APP平台發布信息就行。
駕車沿著村產業大道繼續前進,窗外隨處可見田間作業的旋耕機、噴洒農藥的無人機。一片智能聯動蔬果大棚裡,種苗繁育苗盤整齊排列,蔬菜種苗冒出喜人嫩芽。
一問才得知,這座溫室大棚,智能化育苗、自動化噴灌,出苗率超98%,移栽后存活率有96%。
聽說附近的蔬菜園藝中心、番茄新品種中心都用著智能控制系統,農作物智能生產、可視化遠程管護,程棟不由感嘆:“這麼多高科技,哪還愁收成!”
風貌保護,村落環境改善
粉牆黛瓦黃花,小橋流水人家。安徽省涇縣查濟村,是有名的明清古村落。
4月初的一天,村志願服務隊成員劉剛大步走到查濟河邊,探出網兜奮力一提,撈起半兜水草。清掃街道、打撈河道、入戶宣傳,是他每月都要參加的人居環境整治活動。
劉剛今年37歲,參與志願服務已有5年。在他眼裡,從前的查濟村,雞鴨到處跑,垃圾隨手扔,河面漂著塑料袋,“還有一些村民,攤位擺上路面,車子亂停亂放。”
這幾年,查濟村將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組織志願者入戶宣傳,鼓勵村民保護村貌,頗見成效。
如今再看查濟村,房前屋后干淨整潔,雞鴨圈養,垃圾入桶,河水潺潺、一眼見底。“村子變美了,來畫畫的人也多,我們村現在有個叫法,‘寫生第一村’!”劉剛笑著說。
城鄉融合,發展活力滿滿
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裊﹔渭水鏡色,倒映雲影天光。陝西省寶雞市東嶺村人流熙攘,家家戶戶紛紛前往劉家崖陵園祭奠先人。
村民李永剛從寧夏返鄉。一路上,父親叔伯說著村裡的事兒:“樓房越建越高,樹木綠地也多了。”“有了活動廣場、圖書館,還有老年協會,娛樂休閑也有去處!”
村民方光平則開車帶家人去踏青,享受春光。他常年在東嶺集團成都分公司上班,每年回鄉幾次,次次都有新感受。
東嶺村以前地處寶雞市郊外。改革開放讓這個昔日窮山村成了有名的富裕村。村辦企業東嶺集團發展迅速,村子也隨著城市東擴成了市裡金台區的一部分。
如今,老鄉們住進了鱗次櫛比的高樓,用上了“智慧社區雲平台”,垃圾分類入桶,就醫網上預約,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素質也提高了。
特色產業,助推脫貧致富
山西省交口縣尚家溝村,村民張建福一大早就鑽進香菇大棚忙活起來。
“夏菇再有1個月就上市了。這幾年,種香菇、搞養殖,日子越過越好。村裡也越來越干淨,出門倒垃圾,掉地上都不好意思。”張建福說。
2018年,還是貧困戶的張建福靠著“十戶聯體”信用共同體的5萬元扶貧貸款建起了香菇大棚,成了“土專家”。“我現在5個大棚,年入10萬元不成問題!”張建福說。
“十戶聯體”是尚家溝村產業發展的新探索。十戶以上聯為一體,推選“能人”擔任戶長,通過黨帶群、富帶貧,發展養殖種植特色產業,實現百姓脫貧致富。
村支書張建斌晒出幸福賬:“2018年整村脫貧摘帽﹔2020年實現人均純收入1.25萬元。”
2019年,靠著紅薯和香菇種植,交通不便的河北省涉縣后峧村成功脫貧摘帽。
“那也就是個起點。”村支書申衛方說,“紅薯、香菇都是季節性產業,收益有限,過了季就得歇。”為了推動產業銜接,村裡去年10月投資20萬元建起養豬場,“5個多月產仔70多隻,僅出售小乳豬和毛豬,村集體就盈利6萬多元。”
村第一書記申興根補充說:“我們保留了香菇、紅薯等種植業,下一步還要發展豬肉加工廠,延伸產業鏈。”
后峧村產業升級推動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更有無數個這樣的村庄,正按照“十四五”規劃,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方面工作協同發力下,逐筆書寫鄉村振興的時代詩篇。
(綜合本報記者張文、游儀、原韜雄、付明麗、史自強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5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