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解放戰爭展區展出的浮雕作品《人民支前》(局部)。
本報記者 劉博通攝
抗美援朝紀念館正門。
本報記者 辛 陽攝
今天的我們不會忘記,那些千千萬萬感天動地的犧牲,那些有名的和無名的英雄們,正是他們,用赤子之心、鋼鐵之身,構筑起人民軍隊的精神殿堂,照亮了民族精神的浩瀚星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盧溝橋邊重溫抗戰精神
本報記者 潘俊強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序廳內,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鑲嵌在牆上,不少參觀者駐足立正,神色嚴肅,低聲吟唱,用歌聲傳遞心情。
在序廳內,大型浮雕《血肉長城》氣勢恢宏,還配有抗戰大事記、法定抗戰紀念日、抗戰精神表述語等,整個序廳如同一本波瀾壯闊的史書卷首語,為前來參觀的人們打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麗畫卷。
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之前,參觀者會踏上兩組台階,第一組為8級,寓意著8年全國抗戰﹔第二組為14級,寓意著14年抗戰歷程。在這兩組台階中間的平台上,獨立自由勛章雕塑立於此,旁邊書寫著“1937.7.7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紀念地”。時光回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端。
50年后,1987年7月7日,在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內街101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現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61萬平方米,陳列面積1.35萬平方米。
目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藏抗戰文物3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17件(套),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抗戰文物史料體系。“在加強保護研究的同時,注重活化利用,挖掘文物史料背后感人故事,還原嚴密的歷史証據鏈。”該館館長羅存康說,突出以物証史,讓文物史料“活”起來,真正讓歷史發聲,讓抗戰精神的生命力得到張揚和延續。
在紀念館內,一組名為《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的展覽,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時推出,如今已成為常設展覽。它往往會吸引到此參觀者的目光。鏽跡斑斑的大刀長矛、透著歷史的字報標語、抗戰先烈用過的物品……展櫃中,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述說著過去,讓中國人民的抗戰歷史也鮮活起來。該展覽總面積6700平方米,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讓參觀者能夠客觀真實全面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程,感受偉大抗戰精神的力量。
據統計,該館先后舉辦《民族先鋒 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抗戰英烈事跡展》《為抗戰吹響號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文化》等各類展覽160多個,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游客3700余萬人次。
立足於現有展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設計展覽時,添加聲光電屏等元素,推動立體化展陳。比如,該館位於盧溝橋宛平城內,盧溝橋抗戰文物成為抗戰館藏品的一大特色。為了充分還原歷史,該館不僅將上世紀80年代出土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29軍士兵在盧溝橋抗戰時佩戴的鋼盔、帽徽,使用過的子彈、彈殼以及大刀等陳列展出,還利用聲光電等手段,採用場景還原的方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充分認識侵華日軍野心與暴行,更充分感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決心和意志。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解放戰爭展區
再現氣勢恢宏光榮時刻
本報記者 劉博通
長江江面上,滿載解放軍戰士的小船乘風破浪,揚帆疾進。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解放戰爭展區,一幅攝影作品《百萬雄師過大江》真實記錄了渡江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不畏犧牲強渡長江的宏偉場面,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
全國解放戰爭展區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二層,主要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經過浴血奮戰,推翻國民黨政權統治,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史。
陳列內容分為“爭取和平民主 准備應付內戰”“積極防御 粉碎國民黨軍進攻”“轉入戰略進攻 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舉行戰略決戰”“實施戰略追擊”5個單元。展區運用雕塑、繪畫、景觀等藝術形式及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漫步其間,仿佛回到了那段艱苦斗爭的崢嶸歲月。
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軍按照部署,相繼由內線轉向外線,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由高虹創作的油畫《決戰前夕》就以此為背景,描繪了引領中國革命的領袖毛澤東在陝北農村一間簡陋的窯洞中沉思的表情和穩健的姿態。沉穩低調的色彩、凝重朴素的筆調、設置有序的道具、含而不露的光線,預示著一個重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獎給光榮的臨汾旅”,一面鮮紅的錦旗令人矚目。一支什麼樣的部隊,才能夠以城市名命名?光榮的背后,是一段攻堅作戰的光輝歷史。臨汾戰役期間,“臨汾旅”的前身晉冀魯豫軍區8縱第23旅挖地道爆破城垣,經過激烈戰斗,攻破臨汾城。1948年,該部被中央軍委授予“臨汾旅”榮譽稱號。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一座名為《人民支前》的浮雕生動展現了人民群眾與人民子弟兵勠力同心、並肩戰斗的場景,觀之令人動容。浮雕的附近,還陳列著人民支前用過的手推車、密密麻麻的山東泰東北地區某村支前軍鞋統計、反映三大戰役期間支前盛況的歷史照片……來自人民群眾強大的支持,為戰略決戰勝利創造了條件。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
臨近展區出口處,陳列著一幅氣壯山河的油畫《攻佔總統府》,這也是一件人氣展品。該幅巨作由陳逸飛、魏景山於1977年創作,生動再現了一個偉大的歷史瞬間:象征革命勝利的紅旗冉冉升起在昔日“總統府”大樓的頂端。硝煙彌漫中,威武的解放軍戰士們滿懷深情地向紅旗行注目禮,迎接勝利到來。
為擴大展覽影響力和方便觀眾遠程參觀,軍事博物館已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等數字展館,廣大群眾足不出戶即可實現“雲”參觀。今年軍事博物館還將舉辦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以精彩的展品、創新的方式為參觀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參觀體驗。
抗美援朝紀念館
鴨綠江畔唱響英雄贊歌
本報記者 辛 陽
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始建於1958年,佔地面積182475平方米,建筑面積29983平方米,由抗美援朝紀念塔、陳列館、全景畫館及國防教育園組成,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一首《英雄贊歌》把我們帶回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在抗美援朝全景畫館中,在“聲光電”的綜合運用下,仿佛置身於清川江畔,眼前是圍殲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壯觀戰斗場面和氣勢恢宏的戰爭氛圍。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的87歲老兵郭國連,回憶起1953年7月27日停戰前的那個夜晚。“停戰前,炮火轟轟叫。到10:00以后,就聽不到槍聲了。我們從坑道裡跑出來,歡呼‘勝利了,勝利了!’”看著一件件展品,郭國連老淚縱橫。
推開展館厚重的大門,豁然開朗。走進序廳,呈現出一片曙光色,繼而色調忽變,仿佛戰爭的陰雲正在逼近。序廳正中,是毛澤東主席與彭德懷司令員的大型鑄銅雕像,正上方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8個金色大字。一位老兵眼含淚光深情注視雕像,挺直腰板,用顫抖的右手向老首長致以軍禮,久久不曾放下。
紀念館還原了當年上甘嶺戰役時的戰斗場景。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聯合國軍”先后投入6萬余人、300余門火炮、近200輛坦克、3000余架次飛機,發射炮彈190多萬發,投擲炸彈5000多枚。志願軍陸續投入4萬余人、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迫擊炮292門、發射炮彈35萬余發。此役兵力火力之密集,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罕見的。43天的戰斗,志願軍共斃傷敵2.5萬余人,擊落擊傷飛機274架,擊毀擊傷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創造了堅守防御的范例,打出了“上甘嶺精神”: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的奉獻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戰斗,戰勝困難的拼搏精神﹔英勇頑強,堅決戰斗,血戰到底的勝利精神。
紀念館中,一面紅色錦旗吸引觀眾駐足。金邊紅底的錦旗上繡著“贈給白雲山團軍司令政治部”。1951年1月25日,美軍為了挽回敗局向志願軍陣地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白雲山是志願軍漢江南岸的防御陣地之一,這裡可以控制從水原通往漢城的交通,成為美軍的進攻要點。美軍派出2個團,100多門火炮、幾十架飛機和數輛坦克。而堅守在白雲山地區的志願軍第50軍447團的戰士們頑強地抗擊著美軍的瘋狂進攻。為了保存有生力量,第447團決定暫時放棄陣地。但在半夜時分,白雲山突然槍聲四起。第447團成功發動了夜襲,奪回了白雲山陣地。美軍不甘心失敗,天一亮又發動了猛烈強攻佔領陣地,志願軍戰士們就在黑夜再把陣地奪回來,就這樣,陣地在敵我手中被反復爭奪。經過了整整11個晝夜的激戰,第447團憑借頑強的毅力堅守陣地,以344人傷亡的代價,消滅美軍1400余人,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因戰績卓著,第447團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了“白雲山團”榮譽稱號,並榮獲“白雲山團”錦旗。
偉大的祖國,英雄的兒女。2萬余件抗美援朝文物,3萬余份各類抗美援朝資料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戰斗的慘烈和志願軍戰士的英勇,讓觀眾感受當年艱苦卓絕的同時,不忘今天和平的來之不易。
北京無名英雄紀念廣場
銘記不朽的功勛
本報記者 趙夢陽 李龍伊
蒼鬆翠柏高大挺拔,英雄豐碑庄嚴肅穆。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著一處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廣場依山而建,坐西朝東,視野廣闊,氣勢恢宏。緩步走進廣場,一面景觀牆首先映入眼帘。牆體上有毛澤東同志題詩:“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為紀念上世紀50年代初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事業犧牲於台灣的大批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於2013年修建完成。
沿著景觀牆兩側台階拾級而上,能看到846名犧牲於台灣的烈士英名,鐫刻於兩側灰白花崗岩牆壁上。牆壁上有諸多留白,以便未來發現更多英烈名字而可隨時增補。不過由於隱蔽戰線的特殊性,有些烈士或許將永遠隱姓埋名。
廣場正中,一座長14米、高4米的紀念碑巍然屹立,5組浮雕再現了隱蔽戰線的5個戰斗場景,浮雕前,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為原型的英雄雕像赫然佇立,用藝術手法展現了隱蔽戰線先烈的豐功偉績。
紀念碑背面鐫刻著主銘文,共計217字,微言大義、字字千鈞!“忠魂”“光影”“家國”“信義”“追夢”,這5段銘文鐫刻在精制銅板之上,放置於廣場各顯著位置。語言詩化、情感真摯,讀來讓人肅然起敬,一個個奮戰在隱蔽戰線的英烈故事穿越歷史,映入眼帘——
吳石1894年生於福建閩侯縣。由於對國民黨當局的極端失望,吳石於1947年與中國共產黨建立聯系。雖然一直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卻以極大的勇氣投身到我黨地下情報工作之中,提供了大量絕密情報。
朱楓是我黨隱蔽戰線上杰出的女戰士。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朱楓便毅然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先后在武漢、重慶、上海、香港等地參與地下黨工作,收集情報、營救同志、籌措經費。1949年,接受指派赴台。
由於叛徒告密,1950年2月,吳石、朱楓等4名英雄先后被捕。吳石吟誦獄中所作“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的絕命詩從容赴死,朱楓身中6槍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
回望我們黨和軍隊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我們會發現,不僅在戰場上涌現出大批英勇殺敵的戰斗英雄,在驚心動魄的隱蔽戰線上,也曾活躍著許多無名英雄。他們深入虎穴、拋洒熱血,用非凡的勇氣與智慧,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貢獻。
溫暖的陽光,柔軟的草坪,寂靜的風,參觀者在吳石等4人雕像前敬獻鮮花,寄托哀思。硝煙已去,但那段歷史值得銘記。正如“光影”銘文中的那句話:“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你們,在烈火中永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4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