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子長:“移風”換新顏 “易俗”拓富路

2021年04月03日10:23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走進陝西省北部千年古鎮子長市安定鎮,這裡有一個頗具知名度的“蔬菜專業村”—廖公橋村,曲折蜿蜒的秀延河穿境而過,一排排整齊的菜梯泛著濃濃綠意,一座座現代化設施大棚充滿生機,一個個農家小院干淨整潔花香四溢……一幅極具農耕文化、黃土風情、民風淳朴的畫卷徐徐展開。這一切翻天覆地的改變得益於近幾年來持續致力於整治人居環境、破除陳俗陋習的“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活動。

根植傳統,教育引導,廖公精神廣傳承

廖公橋村原名張家坪村,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上杭舉人廖均任安定知縣。有一日他到張家坪村視察民情,一條河流擋住去路。他看到百姓出行涉水生產勞作,十分不忍。於是拿出自己的年俸修建了一座長10米、寬5米的石拱橋,百姓們感念他的功德把張家坪村改名為廖公橋村,一直沿用至今。廖公這種品德高尚、清明廉潔、愛民如子、無私奉獻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廖公橋人,時刻激勵村民要淳朴善良、互助友愛、勤儉持家、重義守信。與此同時,據清道光縣志記載,“安定至孝有九,二出廖公橋”,意思是說,當時安定縣有9個孝敬老人的典范,有2個出自廖公橋村。

“這些年,廖公橋村再沒有聽到麻將聲、吵嚷聲,到鎮上討論問題上訪的群眾也沒有,每條巷道都有群眾自發進行清理,這一切的變化在於鎮村干部以移風易俗為切入口,組織開展了‘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活動。”廖公橋村第一書記焦健向記者介紹說。

村黨支部書記石明明接著向記者說“當然,活動開展剛開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部分群眾給我們出難題,設‘路障’,但我們充分發揮傳統教育資源優勢,探索建立廖公初心教育室,讓黨員群眾逐一進‘課堂’,用身邊故事教育身邊人的方式,使群眾思想上有了觸動,行動上有了自覺。”同時,村黨支部還以“十個一”創建活動為載體,探索提煉出了“四四四”工作法,修訂了村規民約,編寫了精神文明建設三字歌,設立了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建成了紅白理事服務中心和幸福互助院。

因村施策,協調發展,美麗鄉村入畫來

破除陳俗陋習、改進鄉村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范圍大、內容多,需面對方方面面的問題和挑戰,廖公橋村立足實際、真抓實干、吹糠見米,充分發揮“一約四會”自治功能,推動村級自主議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真正讓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

特別是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廖公橋村探索開展了文明戶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進行扶志扶智活動,增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積極推行貧困戶信用等級貸款制度,在養殖、無公害蔬菜、手工粉條加工等產業方面精准發力,並且按照“家庭自評、群眾評議、村委審核”的程序,每半年評選一批文明示范戶,在“善行義舉榜”上公示,以點帶面,推動“厚德廖公橋”建設,同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大力推進“白事簡辦、紅事節辦”舉措,徹底扼殺了農村紅白事“攀比風”。

近年來,廖公橋村還圍繞“干淨整潔、服務完善、功能齊備、特色鮮明”16字方針,先后投資50萬元,重點開展了道路硬化、庭院綠化、房屋美化、路燈亮化、環境淨化等“五化”建設。同步將廖公橋納入了安定省級文化旅游名鎮的建設盤子,2019年,爭取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資金200萬元,以鄉村全面振興為目標,建成了苗園、菜園、竹園,維修了廖公橋、連心橋、富民橋,改造了3座古院落23孔窯洞,打造了2條田園觀光帶,安裝太陽能仿古路燈60盞,改造衛生廁所73座,栽植國槐3000余株,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共同進步、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融、田園家園樂園全民共享。2020年1月,院線電影院《貞勝者也》《飛雪迎春》在廖公橋順利完成了拍攝。

勠力同心,全面推動,悠悠古村譜新篇

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廖公橋村按照“山清水秀、村容整潔、民風淳朴、留住鄉愁”的標准,突出“四個抓”工作機制,用實績實效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我們有了帶頭人,幸福的生活有盼頭兒了”村民張寶琴向記者高興地訴說著自己的心裡話。這個帶頭人,就是廖公橋村組建了以村書記任隊長,全體黨員為志願者的產業發展服務隊,走村轉戶宣傳產業政策、落實幫扶工作,為群眾提供生活、生產、就業等方面的服務,並且吸納村上文化能人、民間藝人、草根藝人等組建村鄉賢文化骨干隊,自編自演、寓教於樂,傍晚時分廖公橋村的文化休閑廣場上又是人頭攢動、笑聲不斷。

“我們村裡還有垃圾銀行呢!”黨員謝萬鵬自豪地指著坐落於文化休閑廣場邊的一個精致的小屋,牌匾上“垃圾銀行”四個大字顯得格外耀眼。近年來,廖公橋村為改變垃圾亂堆、污水亂排、污糞亂倒等群眾陋習,積極借鑒先進經驗,實施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等項目的同時,探索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點兌換”“愛心超市+垃圾兌換銀行”垃圾處置模式,營造了“人人都是保潔員,家家爭當生態戶”的濃厚氛圍。

廖公橋村的實踐做法只是陝西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一個“縮影”,在“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等文件要求上,該村更是積極行動。特別是今年廖公橋村以“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為主題,全面吹響了打造“陝北善鄰第一村”的號角,這又為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增添了厚重的一筆。(當地供稿 子長融媒體中心)

(責編:孫挺、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