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襄陽3月28日電 (胡傳林)經過7個多月的考古發掘,湖北襄陽市襄州區鳳凰咀遺址發掘出一段古城牆和護城河,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少量玉器。
武漢大學鳳凰咀遺址考古隊帶隊老師單思偉博士27日介紹,本次發掘解剖了一段南城牆和護城河,確認了城牆和護城河的存在、結構和城址的興廢年代。
鳳凰咀遺址位於漢江中游,跨越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積14萬平方米,加上外圍附屬聚落,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根據對已出土的陶鼎、罐、杯、圈足盤、缸、鬶等文物分析,考古人員確定該遺址距今5200年至4200年,主體年代屬於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
為配合鳳凰咀遺址保護利用與遺址公園建設,從2020年8月起,武漢大學考古系聯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博物館和襄州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通過勘探判斷,遺址中城牆周長大約1500米,殘留高度兩三米,寬20多米。毗鄰古城牆的護城河也頗具規模,周長2000多米,寬20米至30米,深度有七八米。初步判斷,城牆修筑年代為屈家嶺文化早期,距今有5000多年。
“考古人員利用探方發掘法,目前已經發現一段寬約20米,高約1.4米的城牆豎截面,一小段護城河也露出端倪。”單思偉介紹,鑒於鳳凰咀城址及周圍附屬聚落點密集,城內有大規模建筑遺存,尤其是高等級建筑居址,以及出土的較多小型玉器、綠鬆石飾件等,考古專家推測該城址等級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