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3月27日電
中新社記者 崔琳 高瑩
一缸染汁,一塊布,色彩緩緩流淌……在蘭州交通大學染纈藝術研究所這處“現代染坊”,所長管蘭生帶領學生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染色。他繼承技藝三十余載,創新現代元素,讓古絲綢之路上染纈藝術“涅槃重生”。
染纈泛指中國古代紡織品印染技術,主要分為蠟染、扎染、夾染、糊染技術。傳統染纈以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江南地區和古絲綢之路沿線及周邊地區為主。宋代以后,古絲路上的染纈技藝因各種原因逐漸衰落,以至失傳。上世紀初,敦煌藏經洞中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其中多數染纈實物散逸海外。
“甘肅是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其染纈藝術繼承了漢唐以來厚重文化底蘊,具有如唐三彩一般絢爛瑰麗的特色。”管蘭生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了他“復活”古代絲綢染纈技藝的“秘籍”。
出生於傳統染坊世家的他,在與敦煌壁畫飛天服飾的“邂逅”后,徹底激發了對染纈技藝的興趣。此時的他,是西北師范大學服裝設計系教師,他主動請纓授課。
“起初,沒有教科書,而且這門古絲路染色技藝被認為是雕虫小技,受冷。”管蘭生說,他找尋染坊的技術工人、向父輩學藝、搜集各類與染纈藝術相關的歷史古籍、學習中國服飾史、在本科教學中引入傳統染纈藝術課程……復活這項瀕臨失傳技藝的藍圖越來越清晰。
2014年全國首個絲綢之路染纈藝術碩士研究生點落戶蘭州交通大學,2015年招生。2017年,首屆絲綢之路染纈研修班在該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共話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如今,絲綢之路染纈技藝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十年來,我就做了這一件事。”管蘭生說,將中國畫的意境、西洋畫的色彩、古老染纈技藝三維合一融入作品,倡導生產性保護與社區傳播,隻有這樣才能讓這項古老藝術“容顏不老”。
目前,該團隊已“復活”了古絲綢染纈藝術的一些基本技藝。比如通過細致地捆扎,繁復地浸染,讓絢爛的色彩在絲綢的褶皺中展現出一種錯落有致的美感。
該團隊還與美國一高校合作開展了“中國傳統手工印染與現代紡織品平面設計”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與台灣高校在挖掘保護中華傳統手工技藝與文化、推動兩岸傳統染纈工藝與文化交流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管蘭生與徒弟們的作品銷售至英國、美國、日本、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
“要讓傳統技藝走向現代生活,煥發新生命。”身兼教師、設計師、工匠等多重身份的管蘭生說,該團隊已擴展至文化整理保護、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旅游開發、醫藥產業、觀光農業、生態建設、影視舞劇、文化創意產業等諸多領域,全方位發掘絲綢之路染纈文化資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