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花瓷,古陶瓷收藏者簡稱“魯花”,是唐代魯山段店所產的一種黑地乳白藍斑花釉瓷器,曾被奉為貢品,名滿天下。
記者日前來到“魯花”之鄉,探訪名窯遺址,聆聽文化傳承的故事。
訪千年窯址
走進河南省魯山縣梁窪鎮段店村,隻見老村部旁矗立著一座黑底白字的石碑,上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段店瓷窯遺址”。
段店窯創燒於唐,歷經宋金,終於元,燒制瓷器歷時數百年,制瓷水平高,瓷器品種齊全、花色多樣,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段店瓷窯遺址面積77萬平方米,文化遺存豐富,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唐代的,這是宋代的……”在距碑不足百米的麥地裡,段店花瓷企業經理李新春彎腰從土裡找出幾塊瓷片,“它們都是古代燒窯留下來的瓷片,以前多得都影響種地,村民們就把大的揀出來和在泥裡砌牆。后來這裡保護了起來,但地表的小殘片還有很多。”
瓷片大的如小孩巴掌,小的如大衣紐扣。“這些瓷片大多是‘魯花’。”李新春說著,把瓷片放在記者手裡。細看這些瓷片,多為黑地藍斑,釉肥厚細潤,胎堅硬如石。
梁窪鎮文化站站長景二君告訴記者,花釉瓷是唐代新開創的一種高溫窯變釉瓷,在黑釉、醬褐釉等釉地上飾以天藍色、黃褐色或乳白色彩斑,給人以絢爛生動、變化莫測之感。唐代河南地區燒制花釉瓷的窯口很多,其中以魯山段店窯的花釉瓷質量最好,最負盛名。
李新春介紹,作為名窯之鄉,段店不少人家都有一兩件祖上留下來的寶貝,如唐代的花釉瓷罐、宋代的醬釉梅瓶。“如果村裡建博物館,鄉親們願意無償捐出這些寶貝。”李新春說。
聽羯鼓故事
長圓筒,兩頭粗,中間細,黑亮的釉面上點綴著藍白色花斑——在魯山,記者看到很多這樣的花瓷鼓。
“這種鼓唐代叫羯鼓,也叫腰鼓、拍鼓,是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打擊樂器。因源於戎羯,故稱羯鼓。鼓身原為木質,到了唐代,由於制瓷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大量陶瓷燒制的羯鼓。”平頂山市魯山花瓷制作技藝傳承人王群成介紹說,《舊唐書·卷二十九》對此也有記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本胡鼓也。”文中的“瓦”意為陶土燒制的器物。
景二君告訴記者,唐代《羯鼓錄》描繪羯鼓之聲“破空透遠,特異眾樂”,其中還記載了唐玄宗與宰相宋璟談論鼓樂之事:“不是青州石末,即是段店花瓷”。這裡的“段店花瓷”就是指魯山段店所產花瓷羯鼓。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黑釉花斑瓷鼓,器型典雅,釉色厚潤,是傳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專家曾到魯山段店調查,發現了黑釉花瓷腰鼓殘片,其特征與故宮所藏腰鼓完全一致,從而認定傳世花瓷腰鼓確實出自魯山段店窯。
“目前存世的唐代魯山花瓷完整器型較少,我們根據故宮這件藏品復原出花瓷羯鼓,可以讓觀者領略到豪放、恢弘的大唐氣象。”王群成說。
觀窯火傳承
窯火燒得正旺,王群成通過觀察孔看了一眼窯膛,對記者說:“現在溫度是1000攝氏度左右。窯溫600攝氏度時排濕氣,600至1000攝氏度排礦物質雜質,1000至1300攝氏度還原,保持5個多小時。這窯裡燒的都是魯山花瓷,有鼓、有瓶。”
自2006年以來,王群成致力於魯山花瓷的復原和傳承,逐步掌握了傳統魯山花瓷制作技藝,創立了魯山花瓷傳承基地,被評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和市級非遺傳承人。
復原古老的花瓷燒制工藝難度極高。王群成上百次到段店遺址搜集各種殘片,進行分析化驗,並請教陶瓷界專家學者,走訪各地陶瓷藝人,反復進行燒制試驗,終於攻克了魯山花瓷燒造難題,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技藝重煥光彩。
走進魯山花瓷傳承基地展廳,各種各樣的花瓷琳琅滿目:傳統的鼓、缽、瓶、罐、注等,器型古朴端庄,釉色厚潤飽滿,頗具唐代風格。新創器型“太平有象瓶”“中華富強鼎”等,造型大氣典雅,融合了古韻與現代審美意趣。王群成介紹,現已復原“魯花”傳統器型300多種,創新“魯花”作品100余種,作品遠銷海外,並多次獲獎。
魯山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景春迎介紹,近年來,魯山縣圍繞魯山花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育了王群成、袁留福等多名非遺傳承人,大力發展花瓷產業,年產值已超過10億元。“我們將著力打造集科研、生產、銷售、展示、旅游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花瓷小鎮,把花瓷文化挖掘好、弘揚好、保護好、利用好,為人們的生活增光添彩。”景春迎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3月23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