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安康:黨建引領 拓寬易地搬遷幸福路

本報記者 周明

2021年03月18日07:13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安康:黨建引領 拓寬易地搬遷幸福路

2月22日早上,家住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的84歲老人陳緒文和往常一樣,來到社區“小餐廳”吃早點。自從搬入新社區,生活上的便利讓他十分滿意:“現在政策好,社區給我們老人辦理了服務卡,憑卡就餐還能享受優惠。”

錦屏社區黨支部書記江慧麗介紹,經營“小餐廳”的人,都是社區的搬遷群眾。此前,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該社區黨支部根據實際,為自主創業群眾提供部分補貼,並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樂業才能安居。近年來,安康市從破解樂業難、融入難、管理難入手,不斷強化黨建引領,探索推行扶貧產業優先、公共服務優化、社會治理優創的“黨建+3”搬遷后續扶持服務管理模式,力促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據悉,目前安康市已建成易地搬遷安置點1364個,搬遷94.1萬人。易地搬遷工作重點已從搬遷入住為主,轉為以做好后續發展為主。

2020年初,安康市相繼出台《關於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加強易地搬遷社區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要求人在哪兒,組織就要建在哪兒﹔在易地搬遷群眾身邊建強黨組織,把黨建引領貫穿到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並採取單設、聯合、挂靠3種方式,建立健全易地搬遷安置區黨組織。

根據安排,安康對全市300戶以上的安置點單獨設置基層黨組織﹔對300戶以下的安置點採取聯合挂靠方式組建黨組織﹔對暫不具備成立黨組織條件的安置點選派黨建指導員、第一書記,設立工青婦群團組織。目前,安康市1364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已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

嵐皋縣民主鎮明珠社區安置搬遷群眾733戶2405人,群眾剛搬到社區時,都反映辦事不方便。

“去年,我們成立了明珠社區黨總支,在各小區建立了黨支部,形成了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的管理體系,建設了‘睦鄰之家’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務綜合體。隨著就業服務中心、居民議事廳、兒童成長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得到完善,群眾真正融入了社區。”嵐皋縣民主鎮黨委書記吳明剛說。

就醫、上學、辦事……群眾生活上有困難,找到黨支部就能解決,走進黨群服務中心就有結果。安康市搬遷群眾身邊有了黨支部這個“主心骨”,生活充滿幸福感。

為筑牢易地搬遷安置點發展根基,安康市推行“支部+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搬遷社區黨組織核心紐帶作用,大力培育新社區工廠、農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等市場主體。目前,安康市已配套建設新社區工廠575家、產業園區(基地)756個,成立農業企業、合作社954個,8.3萬戶搬遷群眾實現就地穩定增收。

“我們不僅住上了新房子,社區還幫我們找到了好工作,美得很!”如今,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社區居民吳明富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引薦下,到當地蔬菜產業園上班,每月收入近3000元。

不僅如此,漢陰縣還積極探索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加入一個組織、發展一項產業、獎補一筆資金”的產業幫扶模式,動員搬遷群眾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將后續扶持獎勵資金和產業獎補資金,入股參與到社區特色農業產業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在安康市其他地方,一大批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周邊的農業園區找到了工作。安康市針對搬遷群眾差異,讓能從事體力勞動的搬遷群眾進園區、進社區工廠務工,為勞動能力較弱的搬遷戶設置公益性崗位、特設崗位,聯系在社區、工廠、集鎮周邊從事餐飲、保潔、綠化等工作。

建立黨組織的同時,安康市還在各搬遷安置點成立自治組織和群團組織,建立居民代表大會、黨建聯席會等議事協調機制,讓搬遷群眾積極參與社區管理。“黨組織在身邊,黨員作示范,大家就有了歸屬感,群眾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升了。”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