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曲高昂

——寫在子長嗩吶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之際

本報記者 陳宏江

2021年03月12日08:29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黃土地上曲高昂

薛小紅正在打磨嗩吶芯子。 本報記者 陳宏江攝

薛光華正在調試嗩吶。 本報記者 陳宏江攝

一支嗩吶聲音時而激昂奔放,時而撕心裂肺﹔另一支嗩吶聲音始終低沉舒緩,平穩細膩。兩相映襯,絲絲入扣。在這片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上,嗩吶,帶給人們希望和快樂,撫慰著人們的傷痛,分擔著人們的不幸,忠實地陪伴著人們走過生命的全過程。嗩吶,最能代表生存在這塊土地上人的精神狀態和生命訴求。

子長嗩吶根植於厚重的黃土地,是陝北大嗩吶的典型代表,是黃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正式結束,子長嗩吶入選傳統音樂類項目,這意味著子長嗩吶離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又近了一步 。”2月24日,子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黃二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1 老五班 嗩吶演奏最經典

兩支嗩吶、一面羊皮小鼓、一對小镲、一面疙瘩鑼,這些樂器的演奏組成了子長嗩吶最經典的傳統吹打組合——老五班。

據史料記載,嗩吶,公元3世紀從波斯和阿拉伯地區流傳過來,經西域龜茲一帶進入中原,后與本土樂器結合,並不斷改進,被民間稱之為“喇叭”“大吹”。所謂“喇叭”即今天的高音嗩吶,“大吹”為中音嗩吶,民間傳統稱為大嗩吶,即今天的陝北大嗩吶——子長嗩吶。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將嗩吶用於軍中。他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寫道:“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是要聚官哨隊長來吩咐軍中事務。”流傳至今的《大擺隊》等曲牌則體現出了鏗鏘有力的軍樂特征。關於嗩吶,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朝王圻所著的《三才圖會》:“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陝北嗩吶有眾多傳統曲牌,這些曲牌有的來自軍中之樂,有的來自民歌小調,有的來自戲曲曲牌等。著名的曲牌有《大擺隊》《花道子》《下江南》《上南坡》《一馬三條箭》《五連廂》《苦伶仃》等。

陝北嗩吶和陝北人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凡遇婚喪嫁娶、喬遷新居、扭秧歌、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人們都喜歡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嗩吶助興。

在採訪中,子長嗩吶民間藝人薛光華即興演奏了一段《大擺隊》。據他介紹:“《大擺隊》曲調昂揚明朗、熱烈歡快,是陝北民間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嗩吶曲牌,為婚事中女子離開娘家和被迎娶回來時專用,原是表現古代軍中將士打了勝仗歸來的歡慶場面。”

老五班人雖少,但樂器聲音洪亮,吹起來紅火熱鬧,曲調委婉動聽,聽眾十分喜歡。后來,隨著演出場景的擴大化,大多數的嗩吶樂班已加進電子琴、小號、長號、大軍鼓,甚至薩克斯管,以求樂班人多場面大,顯得排場大氣。

“但就整個嗩吶吹奏的藝術來說,有很多人都希望能聽到傳統的老五班演奏。每當老五班演奏時,我們周圍就被聽眾圍得水泄不通。”薛光華說。

2 制作者 嗩吶賣到俄羅斯

2月20日,農歷大年初九,年味還未散去。這天一大早,薛小紅就來到工作室,開始制作嗩吶,選料、切割、打磨、鑽孔……不到1個小時的工夫,一根嗩吶管就已經制作完成。

薛小紅是子長市瓦窯堡街道張家溝村人,他從16歲開始學習木工,木工活做得非常漂亮。近年來,他自學嗩吶制作,成了方圓數百裡知名的嗩吶制作匠人。

在薛小紅的工作室一角,整齊碼放著制作嗩吶所需的木料。“這是紫檀木,這是油柏木,這是紅花梨木……”薛小紅一一介紹,“這是我最近做的一批嗩吶,芯子、杆子、銅管、喇叭筒……每一個部件都是我自己制作的。用上好的柏木制作杆子,打磨、鑽孔、定氣盤﹔用銅片卷打、焊接芯子﹔還要用精銅制作筒套和喇叭口,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

嗩吶做得好不好,專業吹手一試便知。所以,制作每一支嗩吶,薛小紅都極為用心。“一支嗩吶要達到音色的純正和音准的精確,調試少則幾十次、多則上百次。吹一回,調一次,全靠經驗把握。”薛小紅說。

每次做好嗩吶,薛小紅都會請嗩吶專業吹手前來幫助調試,力求完美。“小紅制作的嗩吶屬於陝北大嗩吶,音色明亮,低音渾厚,高音挺拔,透著一股子陽剛之氣。”薛光華這樣評價。

據薛小紅介紹,找他買嗩吶的還有一個群體——卡車司機。“大多數是咱陝北的卡車司機,他們說中途休息的時候最喜歡吹嗩吶,可以緩解行駛過程中的疲勞。”薛小紅覺得,在陝北,嗩吶不光是一種樂器,更像是刻在人們骨子裡的東西,如果運用得好,它能為人們的生活增光添彩。

“做了8年嗩吶,做的有幾千支了,子長市周邊縣區有不少人在我這裡定做。近兩年,通過網絡直播平台,我制作的嗩吶賣到了北京、深圳等地,甚至還賣到了俄羅斯呢。”

嗩吶賣到俄羅斯,子長嗩吶有這樣的文化交流基礎和文化自信。早在2006年6月,子長嗩吶參加了在延安市舉行的中俄文化交流年文藝晚會,與俄羅斯國防部紅旗歌舞團同台獻藝﹔2011年9月,子長嗩吶又在俄羅斯參加莫斯科國際軍樂節的表演。如今,子長嗩吶已成為延安市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近年來,薛小紅已向延安市、榆林市,山西省臨汾市、呂梁市等地的30多人傳授了嗩吶制作技術。薛小紅自豪地說:“嗩吶吹的是咱陝北人的精氣神,這麼多嗩吶吹手堅守著這個行當,我覺得我也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做好,傳下去。”

3 演奏者 嗩吶要重傳承和傳播

得知子長嗩吶即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子長嗩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焦養亮十分興奮。

“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我有責任讓子長嗩吶演奏技藝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焦養亮說,“子長嗩吶如能順利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對子長嗩吶的傳承與保護以及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具有裡程碑意義。”

今年65歲的焦養亮自幼酷愛音樂,師承當地著名藝人安生榮先生。1984年子長嗩吶協會成立,他當選為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焦養亮整理出版了《陝北嗩吶傳統曲牌集》、發行了《陝北嗩吶喜慶套曲》盒式磁帶,先后為《北斗》《嗩吶迎親》等10余部電影和電視劇配樂,為子長嗩吶的宣傳推廣、整理研究、傳承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

因為有著專業精湛的演奏技藝,焦養亮曾先后去英國、俄羅斯等國家演奏嗩吶。“嗩吶屬於傳統樂器,外國友人沒有那麼容易接受,所以我們轉變思路,用嗩吶去演奏他們國家的經典曲目。比如去英國我們演奏的是《友誼地久天長》,去俄羅斯則演奏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焦養亮說,“這些經驗對於我們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有極大的啟發意義,我們要打開國際視野,拓寬非遺項目的傳播渠道。我認為非遺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傳播也同等重要,沒有廣泛的傳播,這個東西也是傳承不下去的。”

通過一部手機,焦養亮踐行著傳承與傳播嗩吶的使命。一方面,焦養亮在微信裡加了許多嗩吶專業吹手和愛好者,他們會不定期地發過來一段視頻,詢問焦養亮關於嗩吶的演奏技藝。“有些愛好者都80多歲了,每天都向我提問,他們真心喜歡嗩吶,我也願意去跟他們分享自己的技藝。我認為藝術就要分享,有分享才有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通過直播平台,焦養亮幾乎每天都與粉絲們交流互動,傳播嗩吶演奏經驗,分享嗩吶吹奏心得。

“子長嗩吶聲音高昂洪亮,把咱陝北人的高昂氣質和敢於與苦難斗爭的精氣神都吹出來了。”焦養亮說,“吹嗩吶就是一門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擔起責任,做好傳承與傳播,把這匠活發揚光大。”

記者手記

嗩吶,生命的藝術

陳宏江

在陝北,嗩吶就是一種生命的藝術。

嗩吶聲中,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全在其中。它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無論是做嗩吶的匠人薛小紅,還是演奏嗩吶的藝人焦養亮,他們對嗩吶的熱愛是刻進骨子裡的。

在子長市,嗩吶有傳承的根基,許多藝人把演奏嗩吶當作一生的事業。張貴家族四代都是嗩吶手,張貴15歲學習吹嗩吶,出師后開始參加各種婚喪嫁娶的場子。靠著吹嗩吶,張貴成家立業,生活富足。現在,他的兒子張帥也從事嗩吶演奏這一行業。

張帥告訴記者,盡管在當今社會,嗩吶演奏這種草根性的民間藝術受到沖擊,但嗩吶的聲音已經融入陝北人的血液,所以它依然旺盛地生存著,人們依然對它無比熱愛。

為傳承好嗩吶演奏藝術,張帥和父親主動學習一些流行曲牌,積極參加各類嗩吶演奏比賽,也經常去參加相關培訓活動和交流活動。張帥說,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讓古老的嗩吶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在採訪中,聽著嗩吶藝人的講述,記者被他們的敬業和堅守所感動。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霜雨雪,他們步履不停,吹奏不止。他們用黃土地上的獨特演奏方式詮釋著這一生命的藝術。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