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指引抗戰勝利的燈塔

記者 張權偉

2021年03月11日07:27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延安:指引抗戰勝利的燈塔

延安寶塔山。本報資料照片 趙晨攝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初春的延安,陽光燦爛,晴空萬裡。一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唱響在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寶塔山下,一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快閃活動就此展開。81歲高齡的歌唱家贠恩鳳與兩位青年歌手一起引吭高歌,引得四面八方趕來的延安市民掌聲連連。

歌聲中,在場觀眾的記憶被拉回到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76年前,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那個夏天,整個延安城化作歡樂的海洋,人們載歌載舞,慶祝全民族抗戰勝利。延安,這個原本位於中國西北一隅的偏僻小城,成為彼時中國人民心中的聖地!

行走在今日延安,幾乎所有與抗日相關的遺跡,都在山峁之中。眼見一孔孔簡陋的窯洞、簡單朴素的陳設,游人多有感嘆:“當年如此艱苦的延安,緣何會吸引眾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繼來到這裡?延安又因何被視作‘中國的希望’?”

感嘆如斯的不只是游人,還有當年來此的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他寫道:“毛澤東住在簡陋的窯洞裡,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飯和辣椒土豆絲﹔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的背心是用繳獲敵人的降落傘做的……”

然而,也正是在艱苦條件的背后,斯諾感受到了延安的蓬勃發展:“不論他們的生活是多麼原始簡單,但至少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有運動、新鮮的山間空氣、自由、尊嚴、希望,這一切都有充分發展的余地。”

瓦窯堡革命舊址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隊渡過黃河東征時的場景。這場東征歷時75天,宣傳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讓外界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抗日的決心和行動,也為紅軍贏得“抗日救星”的稱號。

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葉曉東說:“從長征途中喊出‘北上抗日’的口號,到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再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共同抵御外侮作為自己行動指針。”

“七七事變”后,日寇開始全面侵華。翌日,中共中央即通電全國指出,“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在此后召開的洛川會議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成為人民軍隊的軍事戰略方針。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渡黃河星夜兼程奔赴抗日前線。

在延安鳳凰山麓的小油燈下,毛澤東寫就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持久抗戰、人民戰爭、游擊戰爭……他以極具歷史性的戰略眼光,勾勒出抗日戰爭發展演變的3個階段,並指出“我必勝、敵必敗!”這篇發自西北一隅的宣言迅速傳遍全國,宛若一盞明燈,照亮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方向。

美國合眾社記者愛潑斯坦在當年到延安採訪后曾感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以豐富的實戰經驗為依據,詳細地制定了怎樣對一個起初較強大的侵略者進行持久的人民戰爭的理論。”

抗戰的延安從未遠離戰火烽煙。據《解放日報》1946年統計,抗戰期間,日軍飛機轟炸延安17次,投彈1690枚,死傷近400人。轟炸之外,陝晉交界的500多公裡黃河沿線,八路軍守軍打退了日軍23次進攻,河防保衛戰之悲烈,氣壯山河。

“1935年到1947年,無數仁人志士來延安,因為隻有在延安才能找到救國的道路。他們如星星之火,播撒在全國各抗日根據地和前線,煥發出打贏抗日戰爭的燎原之勢,而彼時的延安,則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燈塔。”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館長徐宏偉說。

回首歷史,始知真理所向。在這片土地上,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與全民族休戚與共,挺起了中華民族全民抗戰不屈的脊梁!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