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考古與公眾的距離(金台論道)

史 諾

2021年02月15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拉近考古與公眾的距離(金台論道)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一舉震驚了世界。殷墟考古發掘,也展開了中國考古事業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考古發掘。其中,第127號灰坑殷墟甲骨窯穴共出土了17096片甲骨片,成為數量最大殷墟甲骨殷墟發掘坑。發現自殷墟時期陶三通,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三通管,讓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証實的都城縮影。亞長牛尊是殷墟發現中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尊,通體遍飾神性動物紋樣。新一季《國家寶藏》中,殷墟博物館的三件“國寶”,揭開了殷墟文化的神秘面紗。節目聚焦殷墟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布達拉宮、敦煌研究院、蘇州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孔子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特別關注了考古成果,讓人們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豐富地了解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中國考古學用百年時間,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但與此同時,考古工作極度細致嚴謹,考古過程漫長枯燥,考古成果又相對專業難懂。因此一段時間來,考古和大眾相對疏離,不少人對我國考古工作和成果了解不足。這就需要將考古的成果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

拉近考古和公眾的距離,需及時公布考古的發現和成果。“十三五”期間,4260項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研究項目持續實施,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面對如此豐碩的考古成果,相關方更需建立溝通發布機制。國家文物局就舉辦了“考古中國”項目成果定期發布,將正在進行中的考古發掘和成果及時向公眾公布,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考古和歷史。

讓考古走近大眾,還要將嚴謹扎實的成果和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利用多種手段展覽展示。故宮博物院院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紋飾由翻轉的海浪與山形組成,象征山水相依,守望相護。除了故宮院藏的這件,江西景德鎮官窯瓷器廠堆積層也出土了一件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景德鎮這件因燒制過程中器物坍塌而砸碎埋入堆積層。經過考古發掘和修復后,殘爐被復原了。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研究院為此舉行了對比展,讓瓷器“兄弟”在幾百年后得以重逢,為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除了考古成果展,“南海一號”、海昏侯墓等考古發現在發掘過程實現了對外展示,邊保護邊挖掘邊展示,讓公眾了解考古過程,近距離感受考古工作。此外,《國家寶藏》等節目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手段,解讀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發展脈絡和貢獻,也能將考古成果和價值傳遞給更多的人。

考古生動述說著過去、深刻影響著未來。更好地傳播考古工作和價值,能夠讓考古為更多人理解,為社會和公眾服務,也能夠不斷彰顯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中華文明根本特性,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5日 第 05 版)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