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圖②: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圖③: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五牛銅枕
五牛銅枕(圖①),1972年雲南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器形似馬鞍,左右兩端上翹,各鑄一圓雕立牛,體態雄健,肌肉飽滿,犄角挺立。枕面平滑,在銅枕一側浮雕立牛三頭,間隙處飾有蛇紋及姿態各異的虎紋。青銅枕是滇國特有的器物,在此次古墓群發掘中共出土6件,均位於骨架頭部,有的枕上尚留有頭骨殘片。
在滇文化中,牛與人關系密切,是重要的生產工具。這是牛的形象在滇國器物上頻繁出現的重要原因。
錯銀銅臥牛
錯銀銅臥牛(圖③),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臥牛作蟠伏顧首狀,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錯銀雲紋,不僅動感十足,而且充滿神秘氣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銘文。《周禮·天官·大府》雲:“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於受藏之府。”大府是王室掌管財幣貨藏的機構,是王室府庫的官長,掌管四方向王室進貢的“貨賄”,同時在王室進行賞賜時負責從府庫中搬取、清點賞賜品。此器當是大府所藏專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異常精美。
青銅臥牛為席鎮。古人跪坐於地、床、榻等,上必鋪席。為了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將其四隅壓鎮。《楚辭·九歌》有“白玉兮為鎮”的詩句,但考古發現中以青銅鎮居多。
曾侯諫銅盉上的牛
曾侯諫銅盉(圖②),2013年出土於湖北隨州葉家山28號墓,年代屬於西周早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器蓋上裝飾有兩組牛角形獸面紋。器身腹部也施有大面積的牛角形獸面紋,兩側配以爬行龍紋裝飾﹔鋬部即器物提手部設計成牛首狀,雙耳寬大突出。值得注意的是,這件青銅盉頸部裝飾的半浮雕前肢下跪的牛形紋,與四川竹瓦街出土的青銅器上的紋飾相同,具有強烈的中原文化周邊地區的文化風格。
(本報記者王玨、范昊天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3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