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周順軍和他的“牛事業”

記者 劉居星

2021年02月12日12:03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牛人”周順軍和他的“牛事業”

大家都叫周順軍“牛人”。

周順軍說:“我就是個養牛的人。”

2月3日,記者走進周順軍的肉牛養殖基地,老遠便聽見一陣陣渾厚的牛叫聲。槽內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犍牛用自己的“語言”與來人打招呼。

養牛是周順軍40歲才開始干的事業。他之前一直漂泊在外,干過瓦工、承包過工程、賣過涼皮,勉強維持一家開銷。妻子起早摸黑積勞成疾。

后來,因孩子上學,周順軍不得不拖家帶口,搬遷回老家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上有二老,下有一雙兒女,要想過上好日子,僅靠三四畝地種糧的收入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尤其是兩個孩子相繼考上大學后,他的經濟負擔大大加重了。2013年,他家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政策接濟隻能是一時,關鍵還要靠自己努力,不能讓娃們把這個‘帽子’一直戴下去。”周順軍說,原先在外打工時,他了解到一些農戶養牛的收入還可以,就下決心開一個家庭農場。

找親戚、跑銀行,周順軍籌到十幾萬元,承包了村上一個廢棄林場,搭建起牛棚,又從山西買來20頭牛。“當時,為了找飼養員跑斷了腿,找到后人家干幾天就走了……最后隻能自己摸索著干。”回想起創業的艱辛,周順軍說,他開著三輪車到處採收作物秸稈和牛草,有一次從七八米高的坡上掉下去,腿上縫了17針。

養殖重在防疫。為掌握防疫技術,周順軍去規模大的養殖場拜師學藝,還自學考取大專文憑,成為一名職業農民。這些年來,不僅自己養的牛從未鬧過疫病,他還成為四鄰八鄉的“赤腳獸醫”,義務出診的次數多得都數不清了。

吃苦耐勞的周順軍養牛數量連年增長,發展到了100多頭,實現自繁自養。光每年把養大的小牛犢賣出去,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摘掉“窮帽子”,他還通過入股、代養等形式,帶動周邊55戶群眾穩定增收,成了遠近聞名的“牛人”。

此時的周順軍沒有停下腳步,打算把“牛事業”做大。他到山西、四川、內蒙古等地考察,學習切塊兒、腌制、熏烤手藝,制作牛肉干賣到各地。周順軍定位清晰:用新鮮的腱子肉,做口感最“牛”的牛肉干——不能太硬、不能太綿。

“兩斤多牛肉平均下來才能做一斤牛肉干。”周順軍說,“做食品是個良心活兒,一定要保証安全和質量,千萬不能把牌子做倒了。”

2019年10月,周順軍生產的第一批牛肉干遠銷全國各地。由於肉質好、綠色健康,市場供不應求,年純收入達50多萬元。周邊更多群眾也加入這條原生態肉牛養殖和現代化牛肉干產品加工銷售的產業鏈中。

“1月以來,牛肉干已經賣出1000多斤了。”說起新年展望,周順軍說:“希望帶領更多群眾成為養牛的‘牛人’!”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