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的張賀村。
商販給村民運來干果及新鮮的水果。
景永會看著新運到的豬苗,心中充滿了希望。 照片均為記者 雪野攝
張賀村地處咸陽市永壽縣最北端,與彬州市隔涇河而望。這裡土壤貧瘠,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這裡發生了巨大變化,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豬兒肥了 腰包鼓了
“最近雖然天氣暖和了,早晚溫差還是大,要注意保暖和通風。”深度貧困村生豬養殖場內,景永會看著剛運來不久的豬苗,不斷叮囑著豬場的工作人員。在他眼裡,這些可都是“金豬”,是張賀村與咀頭村兩個深度貧困村村民脫貧致富的寶貝疙瘩。
景永會是咸陽市永壽縣渠子鎮張賀村一組村民。和這裡的大多數村民一樣,景永會年輕時以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為生,靠天吃飯,收入低而且也不穩定。2011年,他選擇學習新技術,掌握了水電改造技術,依靠在外務工,收入一下大幅提高,一家人於2018年實現了穩定脫貧。也就在這一年,張賀村脫貧攻堅進入了關鍵階段。
2018年起,在中國銀行產業扶貧項目的推動下,永壽縣把張賀村和臨近的咀頭村兩個深度貧困村作為一個共同體來打造,在張賀村建起深度貧困村生豬養殖場。豬場建成之后,一時間找不到一個有技術又有能力的人來負責。這個時候,村干部想到了景永會。考慮到他為人實在,干事認真負責,村上便邀請他回來擔任豬場的場長。“自己雖然致富了,但是鄉親們生活還很困難,能帶動鄉親們致富,也算是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收到邀請,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下來。擔任場長以來,他將豬場管理得井井有條,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豬舍忙活。
不懂技術,景永會就一趟趟往鎮上、縣上跑,找養豬專家答疑解惑。如今的景永會儼然是個“豬大夫”:豬舍怎麼改造豬才能更健康,什麼季節該給豬加營養,豬身上的小毛病用什麼藥效果好、副作用小……景永會看管的豬每頭都干干淨淨、白白胖胖。去年底,豬場新運來一批豬苗,但由於加熱燈出現故障,豬苗一晚上被凍死了20多隻,這可把他心疼壞了。“豬比人金貴,村民的好日子全指望它們呢!”
張賀村的豬兒肥了,張賀村的村民腰包鼓了。2019年,豬場年出欄6000頭豬,除去張賀村、咀頭村146戶貧困戶每戶2080元的分紅,村集體收益9萬多元。2020年,豬場擴建,年出欄量達到了9000頭,除去分紅,村集體收益達到48萬元。
“最潮年輕人”返鄉創業記
今年37歲的張水利是張賀村二組的村民。但凡來過張賀村村委會的人,一定在光榮榜上看到過張水利的照片,若有心在張賀村裡轉上一圈兒,還會驚訝地發現,這個頭戴小禮帽、身披呢子大衣的“潮男”是這個村裡最年輕的勞動力。
1月19日一早,張水利開著他那輛車身上噴著“人生末班車”的面包車,剛從3公裡開外的郭村幫人辦完白事回來,他臉都顧不得擦一把,換了輛小貨車直奔花椒地邊上的羊圈。“前幾天一隻小羊羔剛出生,得看看有沒有啥問題。”他一邊檢查著用舊被褥改制的“門帘”,一邊介紹道。張賀村地理位置較高,最近雖然天氣暖和了許多,但晝夜溫差還很大,“剛出生的羊羔怕冷,把這一周扛過去,它就能跟著母羊出去了。”
張水利的30多隻山羊,隻有10來隻在羊圈附近悠閑地吃草,更多的羊跑去了更遠的山頭覓食。據張水利回憶,他最多時養了100多隻羊,“現在實在是忙不過來了。”他笑著說。
過去,小學都沒畢業的張水利早早就去西安打工,既在餐廳刷過盤子,也在工地做過粉刷工。后來,他逐漸意識到,沒文化、沒技術,不管去哪裡打工都無法立足。2008年,帶著打工攢下的錢,他先成了家,而后為了陪伴妻子,選擇留村創業。他跟著師傅學習了養殖技術,養了20多隻羊,日子越來越好。
2018年,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張水利領到了國家免費提供的花椒樹苗,承包了花椒地,開始學習花椒種植。他在村上承包了280畝花椒地,帶領附近村的年輕勞動力共同致富。
2018年底,張水利家人均年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實現了穩定脫貧。此后,他還養了10頭豬、30箱中蜂,嘗試通過多種渠道增加收入。
除了分紅,還領工資
“我是受過苦難的人,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照顧,我很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提到扶貧工作開展之后的生活變化,78歲的賀宗輝一下激動起來,“變化太大啦!”
從整個村庄的土房子到如今家家戶戶蓋起磚瓦房,從村民們用樹枝做大門到如今喜氣洋洋的紅鐵門,從坑坑窪窪的田間小路到如今開闊平坦的柏油大道,從當年的吃不上飯到如今的講究營養均衡……村上這些年的種種變化,一輩子住在村上的賀宗輝都看在眼裡。老人反反復復告訴記者,所有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賀宗輝是村上的一名衛生保潔員,也是村上為數不多的、古稀之年依舊身體力行、自力更生的老人。自賀宗輝被確定為村上的保潔員開始,無論嚴冬酷暑,太陽升起的那一刻,老人的身影一定會准時出現在張賀村村委會廣場。從2016年至今,老人一直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認真打掃,確保廣場以及公廁的干淨整潔。村干部們都說:“每天我們上班之前,廣場上已經干干淨淨了。”
在成為村裡的保潔員之前,從農業合作社到改革開放以后自主承包土地,賀宗輝一直靠務農為生。但在這個偏遠貧瘠的村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隻能勉強維持溫飽。現在,除了每年村上豬場與光伏電站的2400元分紅,賀宗輝每個月還能領到600元工資。他說:“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無以為報,唯有用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為這大山深處的家鄉繼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