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在查看小麥種子。本報記者 齊卉攝
2月3日上午,扶風縣城關鎮郊外豆村農場。冬日燦燦的陽光驅散了空氣中的寒意,照得人暖暖的。樹木還都干枯著,但大片的麥地卻泛著鮮亮的綠色。
趙瑜走在麥地裡,查看著一行一行的麥苗。他不時蹲下去,拔出一兩株麥苗,仔細觀察小麥的分蘖和根系生長狀況。“今年長勢不錯。”趙瑜說著,眼睛裡放著光,滿臉溢著笑。
趙瑜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今年86歲。一件棉衣,一雙布鞋,滿頭白發,滿臉滄桑,他看上去就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
“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農民。隻有把自己當成農民,你才會真正愛上麥子,愛上土地。”趙瑜說。
56年來,在偏僻的豆村農場,除曾因農場歸屬關系變更離開3年,其他時間,趙瑜一直在這裡堅守。在這裡,他先后培育出8個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8000多萬畝,遍及黃淮麥區,為農民增收48億元。
“我這輩子隻盯著一件事情——小麥育種。”趙瑜說。
“恩師蔡旭先生說,搞育種離不開土地和農民。我這一輩子都要扎根土地,心系農民。”
1935年,趙瑜出生在甘肅省永登縣山區,孩童時期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飢餓。
“鄉親們一年到頭在田間勞作,卻吃不飽、穿不暖。”趙瑜說,“小時候,我就立志將來要讓鄉親們吃飽穿暖。”
1955年,趙瑜高考成績優秀,但他沒有選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而是毫不猶豫選擇了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大學就讀期間,他每天都在如飢似渴地聽課、看書、記筆記,常常忘記吃飯。
1958年,趙瑜被學校安排到由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蔡旭院士主持工作的小麥育種組,協助老師搞科研。近一年的科研實踐和蔡旭先生的熏陶,讓趙瑜深愛上了小麥育種事業。“恩師蔡旭先生說,搞育種離不開土地和農民。我這一輩子都要扎根土地,心系農民。”趙瑜說。
大學畢業時,趙瑜成績優秀,卻放棄了留校工作的機會,堅定地在分配志願表上寫下——陝西。
趙瑜此前沒有到過陝西。填報“陝西”,只是因為當時陝西武功和江蘇南京是我國兩大農業科研基地,他想在武功研究小麥育種。
“不少人認為我學傻了,但我知道,隻有在那裡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趙瑜說。
起初,趙瑜被安排在陝西省農業廳工作。機關的工作方式讓他如坐針氈——待在辦公室怎麼搞科研?
在和領導軟纏硬磨了10個月后,趙瑜總算如願以償——把自己“下放”到陝西省武功農業學校(1999年歸並到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當時,武功農校不搞科研,趙瑜就結合自己所教的作物遺傳育種課,利用教研組的一小片農作物標本地和育種實驗室簡單的儀器設備,從零起步搞起小麥育種研究。他宿舍床下放的、桌子上堆的、牆上挂的,不是種子袋就是未脫粒的麥穗。
設備簡陋、場地狹小、沒有經費,這些並沒有影響趙瑜育種的熱情。反而因為條件艱苦,趙瑜不得不思考如何實現“少投入,高命中率”,這為以后被業界稱為“趙瑜育種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65年的春天,在趙瑜的記憶裡尤為深刻。當得知扶風豆村農場劃歸學校作教學試驗用地后,他搶先帶著學生來到農場。農場地處偏遠,除了幾間破爛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的黃土地,吃的水都是用卡車從幾公裡外的縣城運來的。
面對艱苦的環境,不少學生叫苦連天,但趙瑜卻異常興奮——這裡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良好,不僅能代表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在黃淮麥區同類生態地區也具有代表性。站在這裡,他仿佛看到眼前翻滾著一片片金色麥浪。他認定,這裡就是自己尋找的育種“寶地”。他決定,一輩子植根這裡。
這裡,有他渴望的土地。這裡,有他牽挂的農民。
“我有11個‘孩子’,這些‘孩子’讓我感到充實和幸福。”
“對小麥,我爸比對自己的孩子都親。”女兒趙存芳說。
“小麥也是我的孩子,親親的孩子。”趙瑜說。
兒女們小時候在甘肅老家生活,趙瑜很少見到他們。后來一家人團聚了,趙瑜還是很少照顧孩子,撫養孩子的重擔一直落在妻子身上。在趙瑜眼裡,小麥是更需要他關注與照顧的“孩子”。
種質資源是進行育種的“物質基礎”。研究工作起步時,趙瑜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小麥育種單位,搜集了6000多份種質資源。每得到一份種子,他都如獲至寶。每次出行都持續十幾天,但他從不覺得累。看到隨身攜帶的麥種,他感到興奮和快樂。
“搞育種,即使付出很多,仍可能一無所獲。但是,如果不付出,那就絕對一無所獲。”趙瑜說,“如果失敗了,我就當是給別人提供教訓。”
行走在田間,看著小麥拔節、抽穗、揚花、結實,仔細觀察,認真記載,這些幾乎成了趙瑜生活的全部。
1970年,趙瑜培育的第一個小麥品種“武農132”問世。在那個良種匱乏的年代,“武農132”增產顯著,來豆村農場要種子的鄉親絡繹不絕。
趙瑜是幸運的。從開始育種至今,大約每隔10年,他就有一個小麥新品種問世,創造了育種奇跡。但他從不滿足,總是告訴自己:“產量高一些,再高一些﹔品質好一些,再好一些。”
熟悉趙瑜的人都說他是典型的“三無”——無房子、無車子、無票子,但趙瑜說:“我有11個‘孩子’,這些‘孩子’讓我感到充實和幸福。”
除了3個子女外,趙瑜其余的8個“孩子”分別是“武農132”“武農99”“武農113”“武農148”“武農986”“武農6號”,還有剛剛結束國審公示的“武農981”“武農988”。
談起“孩子”們,趙瑜如數家珍——“武農148”優質、高產、廣適,最高畝產達614.8公斤﹔“武農986”越冬性好,稈硬抗倒,畝產500公斤至600公斤﹔最新育成的“武農981”和“武農988”,大穗大粒優質超高產……
“蔡旭先生要求的,我做到了。當初確定的目標,我也實現了。”趙瑜說。
“作為一名黨員,我將牢記使命,繼續堅守在科研一線作貢獻。”
趙瑜的“吝嗇”常常讓家人無語。
寫字,一直隻用簽字筆芯﹔乘火車從來不選臥鋪﹔麥穗上的標記牌,全是自己用廢紙盒做的﹔兒子給他買了雙鞋,趙瑜得知花了400多元后,賭氣不穿﹔一年到頭,他身上總是那幾件舊衣服按季節更換﹔除出差在外,他從來不在外面吃飯,即使過年家人團聚,吃的還是自己種的蔬菜和糧食……
趙瑜的“大方”常常讓群眾感動。
為讓群眾增產,他無償給家鄉提供1.5萬公斤小麥原種﹔為了鄉親致富,他自付運費引進45萬公斤馬鈴薯良種讓大家試種﹔在給群眾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時,他從來不要報酬……
一個個小麥良種的育成,使趙瑜成了育種界的“明星”,成了農民群眾的“福星”。一個個榮譽接踵而來,而趙瑜卻依舊專注於麥田。表彰大會、頒獎儀式,他能不去就盡量不去。“我要用更多時間陪著小麥。”
50多年來,趙瑜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從半間漏風漏雨的破土房,到磚木結構的小院,再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小樓。
50多年來,趙瑜的初心不變。1983年,組織想讓他擔任校領導,他婉言謝絕:“育種是我的人生目標,我要堅持搞下去。”2011年,上級要給他在楊凌新建一處育種基地,他說:“這裡雖艱苦,但我已經習慣了。”
2012年,趙瑜被評為陝西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他又被陝西省委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也是我86歲生日。作為一名黨員,我將牢記使命,繼續堅守在科研一線作貢獻,為提高小麥單產,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高強筋優質專用小麥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而努力。”趙瑜說。
“作為一名擁有43年黨齡的老黨員,趙瑜老師就像一粒種子,深深扎根黃土地,植根於農民群眾之中,默默地生長與奉獻,給大地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