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館舍天地“邁向”大千世界——走進浙江自然博物院

記者 段菁菁

2021年01月27日09:14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從館舍天地“邁向”大千世界——走進浙江自然博物院

新華社杭州1月26日電 這邊廂,由海百合化石、千年陰沉木、灰鯨骨骼、北極熊等標本組成的展示牆,揭開地球46億年生命故事的序幕﹔那邊廂,從高山凍原到濱海濕地,從北美灰狼與駝鹿的捕食關系到美洲河狸與食葉甲虫的共生關系,10余種生態系統場景盡現眼前……

獨特的“一院兩館”構成了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格局。兩座相距80余公裡的分館遙相呼應,在展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主題上形成合力,引領公眾從館舍天地“邁向”大千世界。

地處市中心、2009年建成開放的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由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綠色浙江等五大展區組成,以地球及生命誕生與發展為主線,復原了從生命大爆發至人類登上生命舞台的諸多場景。

城市中不隻有鋼筋水泥,也有壯美自然。在杭州館內,移步換景,仿佛穿梭於多個電影場景:穿行於地球“內部”,感受岩漿流淌的視覺沖擊﹔穿越海島、濕地和山地,看遍浙江大地的特色景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少游客還會自己開發參觀路線,體驗堪比探險。

不同於杭州館的通識性展覽,“長在山坡上”的安吉館則以生態館、地質館、恐龍館、海洋館、貝林館等專題展為特色,在廣度上與杭州館形成互補。

坐落在“兩山”理念發源地,安吉館是一座典型的郊區型博物館,它保持了地塊的真山真水原生態,館舍6萬平方米,是目前亞洲單體建筑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依托更多元化的展示手段,這座現代化自然博物館將收藏的20余萬件精美標本和模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抹香鯨、非洲象、縉雲甲龍、金釘子……這些原本需要跑遍全球才能看到的“寶貝”,在這裡就能一次性大飽眼福。

從“浙”裡對話世界,正是安吉館的策展理念。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說,該館在籌建時就定位為“國際視野、中國特色、浙江元素”。“在這裡,不僅能看到浙江本土的重要展品,還可以看到全國乃至世界上數一數二、獨一無二的寶貝。”

恐龍館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展館。展廳裡,隨著恐龍進化的腳步穿越中生代歷史,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的恐龍在自己的生活場景裡仰首嘶鳴,似乎就在觀眾身側踏出滾滾煙塵……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長蘭國英介紹,恐龍館以時代為主線,用化石標本、全身骨架復原、場景、復原模型和多媒體等手段,展示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恐龍及其生活場景,當然也少不了浙江“土著”恐龍,如吉蘭泰龍、麗水浙江龍、禮賢江山龍以及中國東陽龍等的陪同。

在回望古老大地的同時,人們更關心腳下這片生活的熱土。生物多樣性是當下觀眾們關注的新熱點。

與全國其他地區設立的貝林主題館不同,安吉館的貝林館,通過對非洲與北美洲兩塊大陸上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和動物種類的對比,呈現不同生態環境下動物不同的演化方向與生存模式,讓觀眾從更大時空尺度上認識地球生命,體會尊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野生綠孔雀已不足500隻,2016年中國野生老虎僅剩20余隻,山地大猩猩目前全球僅約有900隻,海南黑管長臂猿種群僅剩20余隻,2018年地球上最后一頭野生北白犀死亡……”在走出貝林館的最后一刻,人們仰望穹頂,會看到一頭白犀牛和一串觸目驚心的數字。

“自然歷史雖比不上人類歷史那麼豐富多彩,卻記錄著地球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生命演變的客觀歷史。”嚴洪明說,自然博物館的使命,就是為人們打開一扇觀察自然的窗口,讓人們在關注自然生態的同時,學會審視當下的生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