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浠水縣清泉鎮

古寺今何在 流水尚能西(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記者 田豆豆

2021年01月16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古寺今何在 流水尚能西(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浣溪沙

蘇 軾(宋)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昔日蘄水,今謂浠水﹔昔日蘭溪,今謂浠水河。而千年前蘇軾探訪的清泉寺,早已不復存在,但其所在地仍沿用舊名“清泉鎮”。

1984年,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政府在古清泉寺舊址上修建了聞一多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出生於浠水的愛國志士。不過,隻要細心尋覓,在紀念館的前門、后院,依然可見清泉寺的舊跡。館前廣場上,矗立著聞一多銅像,若走近銅像瞻仰,可要小心腳下。一塊不及瓷磚大小的長方形井蓋下,隱藏著清泉鎮與清泉寺賴以得名的清泉井。井蓋上刻有“清泉井”三字,並標注了其悠長的“年齡”。若蹲下身來,從井蓋上的洞口向裡凝望,可見深不可測的井水和井壁厚厚的青苔。據史料記載,唐朝貞元六年,佛教徒們選中此地建寺而掘井,見井水清澈而甘甜,取名“清泉井”。清泉井前方不遠,有一處水池,名為“羲之墨沼”,相傳為王羲之洗筆池。全國各地,王羲之“洗筆池”並不鮮見,書聖王羲之到底是否到過浠水已難考証,倒是蘇軾自述《浣溪沙》寫作背景的一段話,成為此處“羲之墨沼”的典故來源。蘇軾寫道:“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裡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

宋代以來,清泉寺屢毀屢建,如今在紀念館的后院中,隻保留著一塊白色大理石匾額,成為“清泉寺”最后的遺跡。縣志記載,元末至正十一年,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率“紅巾軍”起義反元,駐兵蘄水。明洪武年間,清泉寺在原址復建,至清代遭火災又受損毀,同治年間復建,但未恢復舊觀。再后來,清泉寺做過學堂、倉庫,最終坍塌。

滄海桑田,就連寺外風物,也早非昔時模樣,唯有河水西流,一如往昔。

當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雖有官銜,但仍是戴罪之身,薪水很少,就連維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難。不得已,蘇軾一家必須親身耕種,才能勉強溫飽。元豐五年春,蘇軾到離黃州東南30裡地的沙湖再買些田種,沒想到看田回來后,便患上了左臂腫痛的病,一直難以治愈。幸虧蘄水縣尉潘鯁向他推薦了蘄水名醫龐安常,經龐安常治療后,蘇軾的症狀大有好轉,心情也大好,便與龐安常結伴同游清泉寺。

蘇軾看到清泉寺外,蘭溪之水可以西流的奇景,觸景生情,寫出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千古名句。中國的地勢特征是西高東低,所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才是常態﹔而蘭溪也就是浠水河流經此處時,發生了幾次大轉彎,因此在部分河段出現了“河水西流”的現象,今人看來並不神奇,但在詩人眼中,便觸發了獨特的人生感悟。在最失意時,卻充滿希望之光﹔在最坎坷時,卻曠達超脫、隨遇而安。難怪人們說,被貶黃州,是蘇軾思想、文風的重要轉折點。著名的《定風波》也是寫於此時,從沙湖看田歸來遇雨,旁人沒帶傘都覺得狼狽,隻有蘇軾漫步徐行,且吟且嘯,快活自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古建筑也許早已消失不見,而詩人的精神,卻歷千年而不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6日 第 05 版)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