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暖男”來了

銀西高鐵:串起文明珍珠 奔向詩和遠方

本報記者 李艷 張丹 楊小玲

2020年12月26日07:35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銀西高鐵:串起文明珍珠 奔向詩和遠方

最近,古裝歷史劇《大秦賦》在央視熱播。當我們津津有味地觀賞這部電視劇時,無疑對大秦故都咸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秦地最勝,無如咸陽。對於今人來說,劇中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情節,讓這片有歷史的土地看起來更加生動,也更加令人向往。

隨著銀西高鐵的開通,以銀川為中心的沿黃城市帶的游客到咸陽更方便了。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藍暖男”的腳步,一起看看這條貫通古今、連接西北的高鐵吧。

銀西高鐵從西安北站出發,橫跨渭河進入咸陽,設有咸陽北、禮泉南、乾縣、永壽西、彬州東5個站。

“我們咸陽旅游發展的高鐵時代已經來臨!歡迎大家坐高鐵游咸陽!”12月15日,咸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郭群星興奮地對記者說,“咸陽境內文物景點多達5313處,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一覽教稼台、鄭國渠、《詩經·豳風》的誕生地,還可觀賞由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7座帝王陵寢和800余座陪葬墓形成的‘中國金字塔群’,更可追思先烈,參觀旬邑馬欄革命舊址和淳化爺台山反擊戰舊址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向游客發出邀請的,還有“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呢!

乾縣站有一幅長6米、寬2.25米的國畫《迎賓圖》。畫上,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正接見10余名外國使節,威武庄嚴,氣勢非凡。畫面右下方兩匹駱駝和右上方一列飛馳的高鐵,將古今絲路連接起來。

“在陝西的旅游市場上,東線游的游客量佔60%—70%。我相信,銀西高鐵開通后,將極大地帶動以乾陵和法門寺為主的西線游市場。”乾陵博物館資料研究室主任侯曉斌說。

鐵一院銀西高鐵總設計師馬文輝告訴記者,在此次銀西高鐵陝西段的設計中,他們專門在乾縣站為西法城際鐵路預留了接口,這樣,西線游的兩大景區乾陵和法門寺就通過高鐵緊緊連在一起,便於文旅部門推出更多涵蓋關中的高鐵西線游產品。

除了在周秦漢唐的歷史遺跡中撫今追昔,在銀西高鐵陝西段沿線,大家還可以品嘗三原小吃宴、武功旗花面、興平醪糟、長武鍋盔、淳化饸饹等地方特色小吃,感受不一樣的關中餐飲文化。

對於這條“美食高鐵線”將帶來“井噴式”客流,“關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的商戶信心百倍。12月18日一大早,袁家村老呂粉湯羊血的攤主呂偉就開始熬制羊骨老湯。“咱用的羊血是禮泉西關的,豆腐、粉條、辣子、菜籽油都來自袁家村的手工作坊。銀西高鐵開通后,更加方便甘肅、寧夏的客人來嘗嘗咱老陝做的羊血。”呂偉對自己的手藝自信滿滿。

“我是看了電視連續劇《裝台》后專程來陝西旅游的,這粉湯羊血果然名不虛傳,難怪這裡會排長隊呢。”來自上海的游客王敏莉告訴記者。

“過去從西安到禮泉,開汽車得2小時,高鐵開通后,20分鐘便可到禮泉。袁家村必將迎來全國各地的美食愛好者,我們將一如既往把好質量關,保持新鮮口感,讓更多人品嘗並喜愛關中美食。”12月15日,袁家村村委會主任王創戰告訴記者。

弦板腔、蛟龍轉鼓、扇鼓舞、旬邑彩貼剪紙、彬州刺繡……銀西高鐵陝西段,一個個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於沿線市縣。

豳州城外大佛寺,月朦霧靄鐘悠揚。彬州東站,是銀西高鐵陝西段最后一個站點。這裡除了聞名於世的大佛寺石窟外,還有一個保留著先民遺風的非遺項目——彬州刺繡。

彬州市文化館館長任致遠告訴記者,彬州刺繡的最大特點是保留了原始圖式和純手工制作技藝,最有特點的是裹肚、荷包、鞋墊、兒童枕頭、狗頭帽、針線包等,市場銷路不錯。隨著電商不斷發展壯大,網上銷售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彬州市從事刺繡的婦女有五六百人。

彬州市城關街道村民王會群已70歲了,仍在從事刺繡這一手工藝。“我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就開始學刺繡,每天不動一會兒針線,就渾身不自在。聽孩子說彬州的高鐵快開通了,希望到時天南海北的客人都能到彬州來,不僅看我們的大佛寺,也來欣賞彬州刺繡。”王會群笑著說。

王陵石像靜立千年訴說時光更替故事,銀西高鐵飛馳黃土大地駛入發展新時代。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傅功振表示:“銀西高鐵的開通,激活了絲綢之路文化,有助於人們了解盛世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下一步,我們要借助豐富的歷史文化硬件打造盛世文化精神,通過銀西高鐵,將關中乃至西北的文旅資源有效串聯整合,與沿線省區一道,共同講好絲路故事。”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