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航拍氣勢磅礡的洛惠渠龍首壩。據了解,龍首壩為渭南市洛惠渠灌區引水樞紐,因建於漢武帝時期的龍首渠渠首段而得名。 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
12月8日晚,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成功入選。其中就有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加上2016年、2017年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鄭國渠、“漢中三堰”,我省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3項。
我省入選的3項水利工程,何以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們能給當代水利建管帶來哪些經驗和啟示?今后,它們如何在更好的保護利用中繼續發揮價值?
3項水利工程影響深遠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鄭國渠、“漢中三堰”,這3項水利工程都曾經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先說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其位於我省渭南市,地處秦東平原渭洛河階地,有21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採納臨晉郡守庄熊羆建議,在洛河下游開渠引水,歷時10余載,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時間最早、難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施工中挖出了“龍骨”(恐龍化石),故名龍首渠。
民國時期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在龍首渠基礎上實施修建了“關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洛惠渠將歷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續建擴灌,歷時14年才得以建成。
鄭國渠是我國秦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隨著引涇灌渠和相應的配套工程順利竣工,干旱多鹼的渭北大地從此得到了河水澆灌。引涇灌區的廣大群眾為紀念這位送來雨露的能工巧匠,就把這條渠稱作“鄭國渠”。
鄭國渠首開了引涇灌溉的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具有深遠影響。秦以后,歷代繼續在這裡完善水利設施。民國年間,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建成了以現代水利技術為手段的涇惠渠,繼續造福百姓。
“漢中三堰”是指山河堰、五門堰和楊填堰。在漢中上百處古代堰壩中,該三堰是最具有代表性,發揮灌溉效益最大、使用時間最長、最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典型。“漢中三堰”以其科學的規劃,質朴而實用的建筑,持續數千年的有效管理,歷經無數次的改造,千年不廢,滋潤著漢中沃野。
這些水利工程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
龍首渠引洛灌區已發展成為灌排體系完整的大型灌區,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縣74.3萬畝農田,惠及人口69萬,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涇惠渠幾經擴建和改造,現今設施灌溉面積已達145.3萬畝,涉及西安、咸陽、渭南3市的臨潼、閻良、高陵、涇陽、三原、富平6縣(區),其中自流灌溉面積111.02萬畝,抽水灌溉面積34.28萬畝,為關中沃野帶去豐收的希望。
“漢中三堰”灌溉面積合計達21.75萬畝,其灌溉范圍涉及6縣(區)30個鎮,313個村,有68.49萬人因其受益。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的意義之一,在於學習古人可持續灌溉的智慧,這3項工程也不例外。
省水利廳三級調研員、文明辦主任耿濤認為,鄭國渠、“漢中三堰”、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概括起來,是因為它們有持續的利用價值、有領先的科技水平、有先進的管理理念、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
鄭國渠始建於秦代,從秦鄭國渠到涇惠渠,由無壩引水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灌溉工程,經歷了2000多年。鄭國渠充分利用了當地河流和地勢特點,渠首布置科學合理,干渠設在灌溉控制區域的最高地帶,最大可能地自流引水,有效緩解因泥沙沉積而淤積渠道。鄭國渠向東延伸穿過幾條支流時,採取“橫絕”技術,擴大水量,增加了控制灌溉面積。鄭國渠引涇灌田有改良鹽鹼土壤、肥田、灌水一舉三得的好處,有壓鹽沖鹼的作用,使貧瘠的土壤得到改善,增加糧食產量。鄭國渠採用筑導流堤的形式引水(無壩引水),可起到多引河道上層清水的效能,同時,排水渠還具有排泄山洪的作用。這正是鄭國渠使關中八百裡秦川成為古代中國糧倉之一的原因。
“漢中三堰”採用低壩壅水,利用地勢部署灌溉渠道和溢流堰,以最少的工程設施和管理,滿足農業灌溉和城鎮供水需求。兩宋時期,漢中灌溉工程體系已初步形成,經歷1000多年的歲月更替,無數次的改造,至今仍在發揮著相當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正是這些持續千余年的灌溉工程,使漢中盆地成為秦巴山區最大的水稻產區。
許多工程能延續使用千年,與它們能夠隨著區域環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而演變有密切關系,同時也離不開有效的管理。“漢中三堰”的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在古代是官、軍、民共同經營的灌溉工程。明清以后,漢中盆地的灌溉工程多數是官方主導下灌區自治,規模較大的渠堰水利工程多採取“官督民修”的方式。其間,還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灌區灌溉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確保了灌區良好的灌溉秩序。“漢中三堰”還留下了大量的碑刻,這些珍貴的文物,是灌溉工程歷史的“活化石”。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的前身是西漢漢武帝時期開鑿的龍首渠,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因在3500米隧洞施工中首創了神奇而充滿智慧的“井渠法”,龍首渠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當時首創的“井渠法”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新疆、中亞,發展成當今的“坎兒井”。龍首渠的修筑,是我國水利工程技術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歷史留給人類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存和不可再生的物質財富。
從龍首渠到現在的洛惠渠將歷代不同方式的灌溉重新整合,續建擴灌。洛惠渠的骨干工程,蘊含了諸多現代科技元素。其中五號洞洞身橫穿鐵鐮山,先后採取了洞室壓氣法、鋼板洞殼法、改線挖渠法、井洞結合法等施工方法,歷時13載貫通。五號洞也作為中西合璧水工建筑之典范,成為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的精神高地。
科學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站在現代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角度思考,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今,如何保護好、利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對此,耿濤認為科學合理的利用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要讓它們在更好地保護利用中繼續發揮價值。“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傳承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且具有較高的文化傳承價值的水利工程,它有著世界遺產的共同特點,文化價值上的唯一性、獨特性、不可再現性和不可替代性等,也有其特殊的專業屬性。我認為,首先要加快遺產保護立法工作,為保護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制定專門的灌溉工程遺產工程技術標准。許多現代材料廣泛應用於工程項目建設,不利於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形象風格的塑造。因此,建議針對灌溉工程遺產專業性制定工程建設的技術標准。”耿濤說。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要以灌溉功能的延續為首要目標。古代灌溉工程自建成以來為當地的農業、經濟和文化等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今后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中,應首先保障灌溉工程遺產的灌溉功能,在滿足灌區灌溉的基礎上開發利用,以實現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制定保護規劃體系,使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與地方建設有機融合。陝西就是要通過實施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有效保護,促進灌溉工程遺產的持續利用。我們還要擴大宣傳教育,世界遺產保護是群眾性事業,應擴大社會宣傳,積極發動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參與。”耿濤說。
“最后,需要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並引進專業管理人才進行灌溉工程遺產管理,加強灌溉工程遺產的價值挖掘與展示。灌溉工程遺產傳承至今有許多具有科技、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存等待挖掘和研究,灌溉工程遺產價值的研究和展示有利於社會公眾了解水文化和灌溉發展史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有助於水利工作者學習借鑒傳統水利工程的人水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智慧,對今后水利事業發展和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耿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