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跑出農機教育事業“加速度”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高雅晶

2020年12月22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江蘇大學:跑出農機教育事業“加速度”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對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對廣大師生予以勉勵和期望。他強調,“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這是新時代涉農高校教育事業舉旗定向的思想遵循,也是涉農高校的初心使命在新時期的精確概括和明確要求。

  作為一所以農機起家的綜合性大學,江蘇大學全面領會精神要義,在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一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江蘇大學“095”工程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加速創建農機特色一流大學”的辦學思路。學校發展就此摁下了“快速鍵”,跑出了“加速度”。一股“樹一流、爭一流、奔一流”的干事創業氛圍,讓整個校園熱潮涌動。

集結精銳,攻關“卡脖子”問題

  在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五樓實驗室,隆隆的機組聲如同戰斗號角,振奮人心。

  “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11點,連軸轉已近三個月。雖然辛苦,但團隊裡沒有一個人抱怨。”正在參與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二級壩泵站初步設計的博士生趙旭濤說,“看到所在學科為國家所作的貢獻、所獲的認可,我更加堅定了從事節水灌溉研究的信心和決心。”

  “隻要是國家需要的,我們就要做到極致。”歷時20多年、三代人接續奮斗,以中國“泵業泰斗”關醒凡教授為首的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科研團隊,致力於解決我國水力機械存在的“卡脖子”難題,研發的系列高性能低揚程泵水力模型,已應用在包括江都第四抽水站在內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線工程21座泵站中。泵站平均運行效率提高了5%以上,每年可節省約1.75億元。

  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工科優勢,圍繞發展農業裝備的國家急需,結合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戰略,加強涉農學科建設,形成了以農業機械、節水灌溉、農產品加工裝備、農用動力、農業電氣化、農業生物環境、農機先進材料、農機先進制造、農業生態環境、智能農業裝備為核心的大農業工程學科群,先后成立了江蘇省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農業工程學院、農業裝備學部。今年,學校更是一口氣建立了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研究院、經濟作物機械化研究院、智能農業研究院、收獲裝備研究院、田間管理裝備研究院、江蘇大學—徐工集團農業機械研究院等6個研究院。

  日前,農業裝備學部2020年立項項目塵埃落定,共對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等學院申報的19個項目資助1500余萬元。至此,近三年農業裝備學部總資助金額已達4200余萬元。

  “通過農業裝備學部項目匯集優質創新資源,吸引非農業工程學科科技工作者加入農業工程領域,聯合突破‘卡脖子’技術和面向未來的智能農業裝備關鍵技術,是學校全力創建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一流學科的一項重要舉措。”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說。

“頂天立地”,構建高端智庫

  在全國水產養殖機械化現場會上,一輛白色的無人作業船駛入蟹塘,投餌、施藥、轉塘、駐泊,流暢的作業演示讓200余名農機、漁業代表拍手稱贊。

  “一畝水面的投餌時間要多長?續航能力怎麼樣?”“怎樣保証餌料分布均勻?”“一艘作業船價格是多少?”……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趙德安被養蟹大戶包圍著,詳細介紹自己研發的河蟹養殖智能投餌施藥作業船。

  目前,我國農機裝備及作業水平穩步提升,發展較快,但是短板弱項也較為突出。水產養殖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必須下大力氣攻堅克難,盡快突破。

  2016年第一代樣機在校內試制成功。但很快,趙德安意識到,船體太重,下水容易上岸難,養殖戶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必須進行輕量化設計。

  幾經優化,投餌船已更新到第三代,重量從近500斤降到300多斤,機械結構和產品化設計都有了明顯改觀,還增加了施藥系統以及輔助轉塘和自動駐泊兩項功能,一艘作業船可以實現投餌和噴藥兩項作業,也可以供多個蟹塘使用,能有效降低用戶使用成本。

  “農民急需的技術就是我們的科研方向,要多搞雪中送炭的技術,不隻做錦上添花的文章。”這是趙德安多年的科研心得。

  涓流成海,眾木成林。長期以來,江蘇大學眾多科研工作者始終將責任與使命構筑在“三農”的發展命脈上,用科技的力量為改革發軔、用扎根的決心為振興添瓦。

  基於農業專家趙亞夫研發的越光稻收割損失率高的問題,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李耀明及其團隊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台新型收割機,使碾壓率降了一半,再生季產量提高了20%~25%﹔基於在大田和果園施藥作用中,農藥利用率低、作業效率低的問題,農業工程學院研究員賈衛東及其團隊經過5年時間攻關,研制的“噴杆噴霧減藥增效關鍵技術及裝備”可省藥20%左右,同時由於機器作業效率高,一天作業面積便可達2000畝……

  高校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之一。在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看來,學校科技創新工作應該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服務導向,大力推動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鄉村振興貢獻科技動力和智慧力量。

改革先行,培養新型人才

  培養服務“三農”的“知農愛農”人才是全國涉農高校的根本。何以知農?何謂愛農?這是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12月19日,在第六屆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國際創新大賽閉幕式上,江蘇大學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連續第六年捧得“優勝杯”。獲得一等獎的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孫貽新激動地說:“參加科創競賽,是對自己科研工作的一種鼓勵和鞭策,也是激發自己潛力、能力和熱情最好的方式。”

  近年來,學校積極推進涉農專業改造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度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深植於田野鄉村的生動實踐中,打通人才培養與“三農”發展之間的“最后一公裡”,引來、培養並留住一批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的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

  今年,學校在積極開展“新農科”“新工科”融合建設的同時,新增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及“智能制造”“大數據技術與管理”等13個微專業﹔為引導更多學生投身涉農專業學習,給137名涉農專業2020級本科新生發放獎學金47.7萬元,農業工程學院優秀研究生新生發放獎學金71.2萬元﹔為深化產教融合,學校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建南京研究生院,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機化研究院共建北京研究生院,與中國一拖集團共建洛陽研究生院,在江蘇沃得農機、蘇州久富農機等一大批農機龍頭企業設立研究生工作站……

  作為我國農機教育國際交流的先行者,20世紀80年代起,江蘇大學便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的委托,為39個發展中國家開展高級農機管理干部培訓班,培養了大批高級農機管理人員和專家。學校由此承擔了特殊的歷史使命: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合作行動,推進“一帶一路”農機人才培養。

  由江蘇大學發起的農業裝備國際(產能)合作聯盟開展了“一帶一路跨國技術轉移”“抱團出海走出去”“國際人才實踐基地建設”“國際人才海外市場就業招聘會”“感知中國——走進農場、感受農裝”等項目。其中,多家農機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為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推動農機企業“走出去”架起了互聯互通的橋梁。

  “面向未來,江蘇大學將堅定矢志奮斗的使命初心,努力識變、應變、求變,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為我國‘三農’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袁壽其說。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