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一場冬雨,將石泉這座陝南小縣城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漢江靜靜流淌,遠山層巒疊嶂,江邊時而飛起幾隻白鷺,與公園裡晨練的人群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天藍、水綠、山青,石泉縣先后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縣城榮譽稱號。
告別伐木號子
11月25日,雲霧山頂的積雪還未融化,走在林間鋪滿樹葉的小路上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耳邊時而響起的禁止砍伐的宣傳廣播,提醒著人們不要忘了過去的慘痛記憶。
“過去砍樹砍得厲害,那會兒人們都沒有生態保護意識,這片林子基本都‘剃光頭’了。”雲霧山國有林場老場長唐宜劍介紹說,伐木最嚴重的時候是1969年修陽安鐵路時,那時雲霧山附近幾個村子的勞動力全部上山砍樹,沿大溪溝的幾座山梁大大小小的樹幾乎全部被砍光。
無計劃的大肆砍伐帶來山體滑坡和洪水泛濫等災害。人們意識到伐木號子不能再喊了,隨之石泉縣建立了以管護森林資源為主責的雲霧山國有林場。
雲霧山國有林場通過補植補栽、低產林管護等措施逐漸恢復了山林該有的活力。唐宜劍是1986年到林場工作的,在這裡一干就是30年,見証了這裡的山梁從黃到淺綠再到深綠的過程。
“砍一棵樹隻要幾分鐘,育一棵樹卻要幾十年,雖說從林場退休了,但還是希望林場能夠一直平安,山林能夠更加繁茂。”唐宜劍說道。
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
山水相依自成一景,坐上游船便可將大自然的饋贈盡收眼底。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形成了石泉“一河一川南北山”之勢。清晨,站在后柳碼頭望去,山鎖霧,水連天,讓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曾溪鎮開始,沿途經過城關、池河、后柳、喜河等鎮村,這一條線都是長江防護林工程。”林業工程師牟國安指著漢江沿岸郁郁蔥蔥的林木說。
石泉1997年開始了沿江兩岸的防護林工程建設,1999年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天保工程正式啟動。截至目前,石泉共完成造林98萬余畝,林地面積達到12.64萬公頃,佔國土總面積的82.9%,森林覆蓋率由44.4%上升到75.8%。
縣城北坡余家梁是石泉林業生態建設的樣板工程。2002年,石泉縣依托林業工程改變了北坡“和尚頭”狀況,現已建成的3716畝北辰森林公園,成了石泉縣城的一道綠色屏障。
隨著森林的擴大,不記得從哪年開始,江面上的鳥越來越多了,在城關鎮饒峰河和中池鎮草池灣附近還出現了成群的朱鹮。
經濟林富了民
11月26日,石泉縣秋冬造林工作拉開序幕,全縣計劃造林3.41萬畝。調苗組對到場的種苗嚴格檢驗,確保到達農戶手中的280余萬株苗木都是合格的。
在守住綠色,堅持造林綠化的同時,石泉縣也在向山林要效益。家住城關鎮珍珠河村的王善琴剛剛完成家裡4畝青脆李樹的刷白。“這李樹管護起來還是有技巧的,以前隻管種,樹形差不說挂果還少得很,現在每年技術員都來指導好幾次,我這園子裡的李樹長勢越來越喜人了。”連日來,縣林業局為推進林特產業長效發展,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對全縣貧困村2.4萬畝集中連片的核桃、李子、板栗、中藥材等經濟林品種實施撫育管護提升,預計年增收600余萬元。
近年來,石泉縣通過唱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逐步實現了從“植樹造林、管林護林”向“增收脫貧、興林富民”的轉變,現已建成饒峰鎮光明村核桃示范園、后柳鎮長興村李子園、兩河鎮中心村五味子示范園、迎豐鎮香爐溝村林下魔芋種植基地等一批示范園區。該縣以林業三大工程為抓手,累計建成特色經濟林15萬畝,發展林下種植9萬畝,林下養殖400余萬隻,2019年全縣涉林總收入達1608萬元,生態脫貧受益人數達30229人。
“我們林業人就是生態衛士,必須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擔當起守林護綠、興林富民的使命。”石泉縣林業局局長糜勇君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