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掩映下的饒峰鎮勝利村。 本報通訊員 許兵攝
近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公示名單正式出爐,安康市石泉縣位列其中。石泉縣位於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嶺,南接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呈現出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貌。山水洞峽灘城瀑等齊聚的多樣景觀,成為石泉縣發展全域旅游,進而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
靜靜流淌的漢江水將石泉縣城一分為二。11月28日,記者站在石泉縣新建的跨漢江大橋上看到,江水碧綠,岸邊不時有人垂釣,遠處群山莽莽,在南邊延伸開來。石泉縣的綠水青山如同一幅山水畫,讓遠道而來的游客感受到陝南地區秀美的自然風光。
依托綠水青山,打造特色鄉村游
駕車從石泉縣城出發向西南方向行駛半小時,就來到后柳鎮中壩村,這裡山清水秀,流水潺潺。漫步村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二層白色小樓房,在一樓店鋪門口懸挂有“傳統油坊”“石泉鼓氣饃”等招牌。原來這裡的每棟小樓都是一個傳統手工作坊,來到這裡的游客可進入這些傳統手工作坊內,現場感受非遺手工技藝的魅力。
“2016年后柳鎮結合縣上的全域旅游規劃將中壩村打造成美麗鄉村,我就回到家鄉來投資,創辦了這個作坊小鎮。”后柳鎮中壩作坊小鎮的創辦者陳國盛說,中壩作坊小鎮運營以來直接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村民發展訂單農業。
現在雖是旅游淡季,但在手工芝麻糖作坊的負責人鄧國紅熬制芝麻糖時,仍不時有游客上前圍觀。炒鍋裡的白糖化開,咕嘟咕嘟地響著,鄧國紅將預先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碎放進糖中攪拌均勻。待到炒好的糖冷卻后,將其切塊並裝入盒子中,以每盒10元的價格賣給游客。
“去年這個手工作坊的營業額達到了10萬元。”鄧國紅告訴記者,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1日是旅游旺季,顧客多時需要全家齊上陣。
打造一個景點,帶動一批村民增收。跟鄧國紅一樣,后柳鎮漢陰溝村的李宗琴也來到中壩作坊小鎮工作。此時,她正坐在不到20厘米高的小凳子上,以傳統棕編技藝制作一個微信付款碼。“來我這裡買東西的游客掃碼付款時,經常會對我編制的微信付款碼連連稱贊,還問我能不能定制。”李宗琴說,她在漢中學會了傳統棕編技藝,2018年回娘家時看到中壩作坊小鎮在招聘有傳統手藝的人,自己就來這裡上班了。“最多的一天營業額達到了2000元,現在我還免費教小學生體驗手工棕編,讓這項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中壩作坊小鎮是石泉縣打造特色旅游村,進而帶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案例。我縣還有池河鎮明星村、饒峰鎮勝利村等多個旅游村,游客來石泉旅游時不僅能感受到秀美的自然風光,更能體驗到各具特色的人文風情。”石泉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副局長王廣明說。
推進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
中壩大峽谷、漢江石泉古城景區、中壩作坊小鎮、鬼谷嶺景區……眾多景區串聯起來,讓石泉縣形成了一個大的旅游區,游客在這裡可以輕鬆找到游玩的景點。“在石泉能看到山水洞峽灘城瀑等多種景觀,來一趟感覺很值,體驗非常好。”游客劉曉滿意地說。
近幾年,石泉縣立足自然資源優勢,以全域旅游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堅持把旅游產業作為群眾脫貧增收的一條重要路徑。王廣明介紹,目前石泉縣已形成“一心、三區、多點”的全域旅游發展空間格局,縣域內的旅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群眾的生活水平穩步提升。
通過政府獎補、發放貼息貸款等方式,石泉縣旅游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更多群眾轉型為旅游業從業人員。饒峰鎮勝利村村民楊先飛就是其中一員。“沒想到現在我能在村裡上班。”楊先飛說,自己現在負責園區內水電和游樂設施的維護。“如今在景區打工每個月有4000元工資,除了工資外每年的土地流轉費和年底的分紅加起來還能有上萬元。”
昔日荒灘地,如今聚寶盆。勝利村通過“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鄉村旅游,將村裡的荒灘地和山林地流轉打造成饒峰驛站景區,讓農舍變旅館、農民變導游,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近300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2019年全村農戶的分紅超過60萬元。現在勝利村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陝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項榮譽。”勝利村黨支部書記楊承忠說。
勝利村是石泉縣發揮旅游業帶動作用,推動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的具體體現。按照“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要求,石泉縣創新推行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的“四帶”模式,以旅游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並擴大就業,持續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近兩年來,全縣2139戶4684人通過旅游產業實現脫貧,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6%,增速位居安康市前列。
“未來,石泉縣要堅持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之路,以旅游業帶動全縣的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安康市委常委、石泉縣委書記李啟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