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鼎國成仁垂青史 留得清氣滿乾坤

——探訪蒲城縣王鼎紀念館

記者 田錫超 文/圖

2020年12月07日10:20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鼎國成仁垂青史 留得清氣滿乾坤

王鼎雕像。

展現王鼎生平的浮雕牆。

游客在王鼎紀念館參觀。

在近代兩次中華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有兩個蒲城人分別以死諫和兵諫的方式挺身而出。兵諫,即西北軍將領楊虎城作為發起人之一,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死諫,則指晚清軍機大臣王鼎在圓明園尸諫謝國。

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舉國皆知,自不待言。與之相比,王鼎死諫道光皇帝旻寧的故事卻沒有多少人知曉。10月中旬,記者走進位於蒲城縣奉先街道達仁巷54號的王鼎紀念館,探尋100多年前王鼎的傳奇故事。

國之大臣,尸諫成仁

“蒲城素有‘將相故裡’的美譽,‘將’指的是楊虎城,而這‘相’,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座房屋的主人——王鼎。”10月12日,記者跟隨王鼎紀念館講解員朱婷婷的腳步,穿梭在古朴的關中四進式民居建筑裡,100多年前王鼎尸諫成仁的故事徐徐展開……

王鼎生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幼時家裡十分貧困。“我們蒲城至今還傳頌著王鼎幼時苦讀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半斤面’的故事,流傳很廣。”在“砥礪成才”展廳,朱婷婷介紹,相傳有一年王鼎家裡斷炊,母親原氏讓王鼎外出借糧。作為一個讀聖賢書、自視甚高的年輕人,王鼎無奈放下書本,拿起一個面袋子,往親友鄰舍家求告,可自東家到西家,從前巷到后巷,最后隻借到半斤面。這讓王鼎羞愧萬分,於是他提筆寫下“半斤面”3個字,貼於讀書的案頭,以此激勵自己。

功夫不負有心人。嘉慶元年(1796年),29歲的王鼎得中進士,列第二甲第三名,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查看王鼎年譜,可知王鼎曾先后任江西學政、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等要職,並先后加封太子太保、太子太師銜。道光皇帝這樣評價王鼎:“國之大臣,先乎品行。命贊樞機,言謹事敬。職司度支,精勤報稱。靖共乃心,以襄庶政。”

王鼎任要職期間,“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於是他力排眾議,力主禁煙,向道光皇帝舉薦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王鼎又力主抗戰。

鴉片戰爭失敗后,道光皇帝將林則徐革職,發配伊犁。為使林則徐有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王鼎上疏奏請朝廷允許林則徐協助他在開封治理黃河。不料治河工程慶典之日,王鼎等到的依舊是“林則徐於合龍后,仍著往伊犁”的聖旨。於是他又星夜兼程進京,向道光皇帝力薦林則徐是不可多得的賢良之才,並面叱穆彰阿、琦善為禍國殃民的秦檜、嚴嵩。道光不聽,王鼎又多次進諫。有一次,王鼎甚至拉住道光皇帝的龍袍苦諫:“皇上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老臣知而不言,無以對先皇!”道光不悅,甩袍下殿。

王鼎遂決心尸諫!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序近仲夏,時已黃昏,北京西北郊的圓明園湖光塔影,頗顯清幽。道光皇帝與穆彰阿等一眾樞機大臣正在勤政殿議事,而身兼東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王鼎本應病休在家,此時卻穿著朝服、手持裝有奏疏的大紅封套來到園中,默默坐在離勤政殿不遠處的昨齋庭等待……穆彰阿等人退直后,聞知趕去與王鼎相見,卻赫然看見身懷那件沉甸甸大紅封套的王鼎已經懸挂於房梁之上,自縊身亡,時年75歲。

王鼎在其遺疏中疾呼:“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但王鼎的死並沒有喚醒庸碌怯懦的君王和同僚。在王鼎死后的第81天,清政府和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遠在伊犁的林則徐驚聞噩耗,悲痛萬分,寫下《哭故相王文恪公》(二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廿載樞機贊畫深,獨悲時事涕難禁。艱屯誰是舟同濟,獻替其如突不黔。衛史遺言誰永撼,晉卿祈死豈初心。黃扉聞道猶虛席,一鑒雲亡未易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任命為陝甘總督。上任前,林則徐親自到墳塋前祭奠王鼎,並在蒲城守心喪3個月。

端方正直,清白傳家

“為官期間,王鼎長期在刑部任職,以‘端方正直’著稱於世,曾赴9省審理過40余起重案、要案、疑案,即使是封疆大吏、皇親國戚,他也照查不誤。尤其以查辦浙江德清縣徐蔡氏冤案最為有名。”在“顯赫政績”展廳,朱婷婷說,道光五年(1825年),德清縣民婦徐倪氏因為自己奸情殺死兒媳婦徐蔡氏后,買通各級官吏,致使案件三年不決。新任按察使王惟恂審理此案,連受阻撓,因不願同流合污而自縊,朝野震驚。王鼎復審,艱苦查訪,僅用兩月就使案情真相大白。涉案巡撫一人、知府四人、同知二人、知縣四人以及許多縣吏、仵作,均受懲處,時人傳頌王鼎為“王青天”。

端方正直的王鼎,不僅嚴以律己,對家人及子弟輩也要求甚嚴,從學習、修德、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做了具體要求。

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鼎的兒子王沆從京城回到陝西參加鄉試。王鼎擔心兒子利用自己的威望拉關系,一再寫信鄭重叮嚀:“主考皆門生,我在京俱不令進門見面,到省城時勿見客,尤不可見官長,更囑董桂等勿在街上行走,力杜嫌疑,以正自持,是為至重。”王鼎還用毛筆在重要處加雙圈以示強調。同時,王鼎還在致子書信中提出持家四要,“少見人,多讀書,遇眾謙,出言慎”,要求兒子王沆用功讀書,加強修養。王鼎73歲時,仍對已做了翰林院庶吉士的王沆悉心指教,在《訓子詩》中寫道:“吾家家范是詩書,喜汝當今弱冠初……立德言功皆不朽,時時珍重好居諸。”

蒲城當地至今廣泛流傳著一則“六尺巷”的美談。王鼎紀念館東側不遠處,有一條南北向的巷子。巷子南口西側的牆角下方,鑲嵌著一塊被涂了油漆的長方形界石,不是很顯眼。 仔細觀察,這塊界石上有兩列字:牆外余地三尺,栽樹五株。

“這十個字承載著王鼎一段高風亮節的佳話。”朱婷婷說,王鼎在京為官時,鄰居因宅基地的事情,與王鼎的家人發生糾紛。於是,家人寫信告訴王鼎,希望他能幫忙。王鼎看到信后,將明代詩人林翰的《戒子弟》詩稍加修改寄給家人:“千裡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依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王鼎的家人看到這封信,立馬明白了他的意思,主動向西讓出三尺。鄰居見此甚為佩服,也主動向東讓出三尺。后來這條巷子便被稱為達仁巷。

此外,王鼎還大力支持家鄉的公益事業,多次興辦義學,籌創義田,設立義倉。正如《王文恪公墓志》上所書:少食貧,既貴,不改寒素,奉入所余,輒以贍親友。

百年積澱,世代傳承,王鼎家族的家風家規規正著每一個后人的成長軌跡。王鼎五世孫王菊人跟隨楊虎城走南闖北,任其機要秘書,遭國民黨逮捕被嚴刑逼供,依舊堅貞不屈﹔王鼎六世孫王雅茹學醫,於1952年遠赴寧夏支援大西北建設……

彌歷百年,世間流芳

10月10日,來自渭南市臨渭區的劉婷帶著家人走進了王鼎紀念館。“早就知道我們渭南有這麼一位英雄人物,今天到此一覽,對王鼎的事跡有了詳細的了解,對他的精神氣節更加佩服了!” 劉婷說。

據統計,自王鼎紀念館開放以來,慕名前來參觀學習者150多萬人次。

1997年6月26日,香港回歸前夕,王鼎六世孫王麗棽遵照父親王菊人的遺願,將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王鼎故居捐贈給國家,用於建立王鼎紀念館。

“剛開始那幾年,館內的設施相對簡單。2003年我剛上任的時候,館裡就隻有4間房,2間布展、2間辦公。之后,在省、市、縣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王鼎紀念館有了很大的改善和發展。”10月12日,王鼎紀念館53歲的館長馬巧文說。

據她介紹,王鼎紀念館在原來的基礎上,重修了面闊3間、進深8米、抬梁式建筑的門廳,又維修了磚木結構的過廳3間、后廂房6間、廊房6間﹔搜集了《內閣奉上諭》《諭賜晉贈太保、予謚文恪原任大學士王鼎祭文》《王氏祠堂增置義田碑記》等有關王鼎的碑石30余通陳列於紀念館廊房內﹔按照正德為先、廉政為本、家風為基的思路,建成了“砥礪成才”“顯赫政績”“尸諫成仁”“家風家訓”“藝術成就”“碑刻菁華”“千古流芳”等7個展廳……紀念館內還豎起了一座3.6米高的古銅色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頭冠一品花翎頂戴,身著長袍官服,戴著朝珠,右手壓案,指關節暴起,左臂背后,緊握拳頭皺眉注視前方,似是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回天無術的悲憤無奈。

2008年,王鼎故居被列為陝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王鼎紀念館又被命名為“渭南市廉政教育基地”。

不僅如此,王鼎紀念館充分發揮紀念館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方面的作用,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宣傳教育模式,邀請蒲城縣圖書館、蒲城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單位來紀念館開展廉政教育,走進蒲城縣橋山中學、黨睦中學等學校開展學生成長大講堂。

今年,依托渭南市廉政文化“一軸四點”工程,王鼎紀念館對館外的場地環境進行了升級改造,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對附近的街巷進行綠化、亮化、美化。沿著達仁巷行走,巷道兩邊“山惟重厚載萬物,海以宏深納百流”“少見人,多讀書,遇眾謙,出言慎”“圖書左右天滿香,煙月高深地位清”等王鼎的詩詞語句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打開歷史的櫥窗,拂去時光的灰塵,回望王鼎傳奇的一生,沒有人不被他的風骨氣節所折服。如今,我們可以靜靜地站在王鼎紀念館裡,告慰王文恪公: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早已過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