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未講完的故事

驪山腳下放歌聲

記者 李妮 陸晟 何宇

2020年11月30日07:05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驪山腳下放歌聲

《復活的軍團》演出。本報記者 陸晟攝

《長恨歌》演出。本報記者 趙晨攝

《長恨歌》演出。 本報記者 趙晨攝

《1212西安事變》演出。本報記者 李妮攝

在渭河奔向黃河的旅途中,數千年的光陰在臨潼、在驪山交錯。這裡有禮崩樂壞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謬﹔有奮六世之余烈,秦始皇揮師東向橫掃八荒的豪邁﹔有盛世霓裳下,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纏綿﹔有民族危亡時,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的深明大義……斗轉星移,千年易逝,歷史的回憶正在慢慢褪色。

而在西安市臨潼區的舞台上,風雲不會落幕。《長恨歌》《秦俑情》《復活的軍團》《1212西安事變》等一系列實景演出在臨潼展演。歷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變得更加明麗與清晰。

如夢似幻《長恨歌》

微風習習,伴著清涼,仰望驪山多少有些神秘滄桑之感。

夜幕下,700多平方米全地沉式的LED軟屏上,富麗堂皇的宮廷殿宇就在眼前﹔18萬平方米的驪山北坡上,3組3000顆星星燈帶來猶似仙境般景象﹔山澗中的霧森,猶如飛流直下的大瀑布,波濤洶涌、氣勢浩大……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台劇《長恨歌》如真似幻的震撼場面,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陝西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長恨歌》集歷史文化之韻、山水園林之美與現代科技之奇為一體,自2007年公演以來,已累計演出3300多場,觀眾超過680萬人次﹔2019年,演出實現收入過億元,佔當年全國實景演出收入的14%。

從千年前優美迤邐的詩文,到今日輕歌曼妙的舞姿,這部改編自唐代詩人白居易敘事長詩的舞劇,通過70分鐘11幕場景,運用現代聲、光、影音技術等,藝術再現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氣象以及唐玄宗與楊貴妃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飄飄處處聞。11月1日晚,華清宮內,燈光色彩的變化,使人恍若置身於盛世大唐。伴著“楊家有女初長成”,演出拉開了帷幕。九龍湖上,披著長紗的楊玉環從花中翩然而出,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遠去的歷史……

千嬌百媚的楊玉環奉詔入宮,和唐玄宗沉浸在歡樂幸福當中,許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好祝願。在眾多宮女的簇擁下,她羅裘薄紗,水帘之下嫵媚的身影向觀眾呈現了一幅“溫泉水滑洗凝脂”的畫面。

驪山腳下,皇宮高處。伴隨一段華麗狂放的胡旋舞蹈,安祿山進宮了,帶來了胡人盛行的胡旋舞和胡騰舞。梨園內華燈溢彩,楊貴妃禁不住喜悅的心情,陶醉在風勁的舞中。這華美奢侈的一幕幕,仿佛都在為悲劇的到來渲染氣氛。

隨著一陣巨響,萬千花火從天而降,安史之亂打破了一切祥和,宮中瞬間被熊熊烈火侵佔。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西逃至馬嵬坡途中,士兵叛亂,逼迫唐玄宗賜死愛妃楊玉環,一條白綾終究讓二人陰陽兩隔。失去心愛之人的唐玄宗,悲痛欲絕,郁郁寡歡。

舞台上,音樂婉轉纏綿,繞梁不盡﹔舞台下,觀眾屏息靜氣,捕捉從台上飄出的每個音符,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睡夢中的唐玄宗,入蓬萊仙境與楊貴妃相會,兩人淚眼相望,盡訴相思。此時,無數白鴿凌空飛翔,為這對有情人能在仙宮相會而樂,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帷幕已落,觀眾意猶未盡,掌聲不斷。

歷經13年長演不衰,《長恨歌》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每年1000萬元用於升級改造提升演藝設施、不斷適應科技發展以及觀眾口味和視野的需求……陝西華清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姚新垣說:“我們始終堅持對藝術高水准的恪守,以匠心打造‘一帶一路’上的文旅演藝精品,真正贏得游客的口碑。”

驪山下的“柔秦”

“黑夫!黑夫!”11月5日,臨潼區大秦劇場內傳來陣陣吶喊。“黑夫”,是兩千多年以前,一位秦兵的名字。

舞台上,上演著兩千多年前秦人的柔情故事。1975年,兩片木牘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跨越兩千多年,上面的字跡有些模糊難認,卻承載了秦人的一份柔情。木牘是“黑夫”和“驚”兄弟倆、兩位最普通的秦國士兵寫的家書,上面記錄了他們盼著母親做的夏衣,以及對家人的噓寒問暖。

曾執導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的著名導演金鐵木根據這兩封家書,將兄弟倆的故事改編成同名實景劇演出。文物的故事,秦人的柔情,一同在舞台上呈現。“秦俑是有生命的。”金鐵木說。

表演結束,飾演“黑夫”的演員侯星眼角挂著淚珠,他說:“眼淚是真的。每次演出,我都會不自覺地進入‘黑夫’這樣一個角色,會根據‘黑夫’的經歷聯系自己的生活。那種挂念親人的真情實感是亙古以來人們所共有的。”

在臨潼,秦人、秦軍、秦始皇的形象在慢慢顛覆。

滔滔渭河在驪山腳下奔流東去,提起秦朝,人們常常會想起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肅穆恢宏,會想起“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凌雲氣概。歷史的宏大敘事之下,秦,留給世人鐵血、殺伐、征服、暴烈的印象。

但就像渭河,有濁浪排空,亦有涓涓細流。在《復活的軍團》先導片裡,秦俑臉上的泥土不斷剝落,面龐漸漸明晰。這些年,以兵馬俑聞名的臨潼,開始不斷發掘宏大敘事背后的溫情故事,屬於秦人個體的鮮活故事。

在不同的實景演出裡,秦始皇嬴政的形象也漸漸豐滿,不再是一位臉譜式的暴君。實景演出《秦俑情》中,演員胡柯扮演的秦始皇感嘆:“我要你去記住他們,為他們悲傷、流淚,用你的慈悲去告慰那些苦難的靈魂吧。”

隨著史料的不斷豐富,同時順應觀眾的審美潮流以及實景演出角色敘事的變化,無論是在《秦俑情》還是在《復活的軍團》中,秦始皇嬴政的整體形象都被賦予了幾分溫情色彩。他也會體恤士兵、也會感嘆生死、也會迷茫沉思。剝離了時代賦予他的面具,實景演出中的秦始皇更像是一個真正的“人”。

這些變化給演員們帶來不小的挑戰。“每次我都會穿著10多斤重的戲服上台。”在《復活的軍團》裡扮演秦始皇的演員劉雲龍說,“但比這更難的是,我得琢磨,怎麼樣去演好一個‘反傳統’、顛覆刻板印象的秦始皇。在帝王威儀的框架下演繹這種柔情。”為此,劉雲龍在飾演這個角色前,看了一個半月關於秦始皇的史料。

“我們希望觀眾能夠在歷史的厚重下,看見屬於歷史人物的溫情和人性。通過我們的演繹,講好兵馬俑的故事,讓兵馬俑更有溫度。”西安市臨潼區六合演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喬立達說。

烽火歲月家國情

驪山腳下,“西安事變”曾在此爆發。就在歷史發生地,大型演藝《1212西安事變》重現了歷史。步入劇場,仿佛瞬間被卷入歷史的洪流,重新回到1936年的那個冬天。

從進入劇場的那一刻,你便進入了演出的過程。值守的士兵神情冷峻,請願的民眾心急如焚,他們就在你的身邊,好像每一步都走在歷史的現場。扶著被“轟炸”過的牆面,沿著鋼鐵護欄,與穿著民國服飾的演員擦肩而過,一路走到舞台中央……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告急!”“槍口一致對外!”演員們群情激奮,用力呼喊。這一氛圍感染著身邊觀眾,不少人加入進來,情不自禁地隨之呼喊。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一段戰爭的影像資料在主演台的背后播放。整個會場中有著大小不一的LED屏,不同的光影不斷轉換,營造出詭譎的時空感。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隨著民婦《鬆花江上》哀傷的唱調,幾幅巨型LED屏幕緩緩升起,觀眾依次落座,故事的大幕正式揭開。

烽火古城,一場事關中華民族前途的較量正在此進行。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不料,卻遭到張學良停止內戰的請求。一次又一次請纓抗戰失敗,扮演張學良的演員一顰一蹙,都暗示著其內心的糾結和痛苦。民族危難當前,張學良和楊虎城在狹義的忠誠與民族大義間作出了選擇,匆匆密謀、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戰在即、槍聲破曉、統一戰線等一幕幕大戲,情節緊湊,故事跌宕起伏,這段英雄歷史被生動地還原出來。

歷史是有血有肉的,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在這部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張學良躊躇不定的思想情緒、楊虎城母子的相見、蔣介石與宋美齡通話等細節,客觀展現了歷史原貌。

劇中楊虎城的扮演者任瑩,今年65歲,是西安話劇院的退休演員。“我們希望能夠給觀眾重現1936年的場景,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讓家國情懷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任瑩說。

“這部劇在全國首創‘影畫’節目表現形式,山水風光、歷史實景以及高科技立體舞台裝置高度結合,運用高端科技燈光、音響、機械裝置設備以及多媒體投影技術、劇院技術和蒙太奇等電影表現手法,達到現代科技與文化景觀融合、電影畫面與舞台戲劇融合的創意效果。”華清宮演藝服務中心《1212西安事變》演出管理部負責人許波說。

記者手記

做強文旅演藝

臨潼做對了什麼

李妮

從劇院式傳統演出,到實景山水演出,再到沉浸式體驗式場景式演出,短短幾年,西安文化旅游演藝市場不斷更新換代。這一方面反映出文化產品供給端不斷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們對優質文化資源的新需求。

不斷升級的文化消費需求,讓旅游不再“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而是要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深度融入當地民風,深層體驗當地文化,觀光式旅游變成了沉浸式旅游。在這一大背景下,演藝也隨著觀眾的“口味”不斷變化,將當地文化藝術性地呈現出來。

臨潼區的四場演藝可謂是西安文化旅游演藝的代表。坐擁文化旅游資源富礦的臨潼,在精心培育演藝方面頗有創新。今年以來,《長恨歌》票房過億元。新銳演藝《1212西安事變》《復活的軍團》等同樣好評如潮,獲得了高票房,收獲了大批“粉絲”。

臨潼演藝的成功經驗,值得總結。

首先,演藝要根植於本地文化。《長恨歌》《1212西安事變》的故事發生地都在華清宮,《復活的軍團》講述的是兵馬俑的故事,這些演藝的取材,都與臨潼本地文化有著根與葉一般密不可分的關系。《復活的軍團》充分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讓沉睡的文化遺產項目活起來,冰冷的秦俑變成一個個有溫度的生命,他們的故事讓歷史重現。這些演藝飽含著對歷史文化深深的熱愛,對這座城市和這裡的山山水水的深情。

其次,演藝要讓觀眾深度融入。演藝時間不長,一般不超過12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裡,要讓觀眾盡享與這座城市相逢的美好時光。既可以穿越千年,體會城市的歷史、今天與未來,還可以沉浸於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的“五覺”劇場,感受高科技音、舞、美、效、服、化、道帶來的視聽享受。在《1212西安事變》演藝舞台上,每個觀眾都可以化身為演員,深度的體驗能夠讓觀眾銘記這份震撼。

最后,演藝要融入文旅綜合體矩陣。文旅綜合體矩陣能夠集文化、旅游、休閑、商業、演藝為一體,這一點,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宮都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演藝被嵌入文旅綜合體矩陣中,觀眾觀看演藝的體驗感將更加飽滿、更加鮮活、更加深刻。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