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化趨勢不可忽視,糖網晚期患者會失明

打好糖尿病預防的“社會疫苗”(健康直通車(第42站))

本報記者 喻京英

2020年11月27日06: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打好糖尿病預防的“社會疫苗”(健康直通車(第42站))

今年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該日設立的目的就是喚起大眾對於糖尿病的認知和重視。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糖尿病是富貴病,是老年病,是這樣嗎?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糖尿病,或是自己的親屬中就有糖尿病患者,但是,我們真的了解糖尿病嗎?

推進分眾傳播

加深大眾認知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和糖尿病總人數也逐年增高。

據統計,中國大陸糖尿病患者總人數約為1.298億,且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35.2%,有近一半成人血糖異常。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其中“糖尿病防治”首次列入專項行動中,且相關專項行動達3個,足以說明全社會對糖尿病防治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在近日由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宣傳組、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指導,中國家庭報社主辦的糖尿病科普、健康中國“E起來”活動上,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糖尿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既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基層實踐支撐。在社會層面,應大力整合專家力量和媒體資源,充分動員醫務人員、志願者等多方力量,豐富健康教育載體和形式,打好糖尿病預防的“社會疫苗”。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然而大眾對於糖尿病的認知卻經常會陷入誤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表示,促進糖尿病防治相關知識的傳播,需要針對不同人群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與內容,從而增強科普行為的有效性。比起千篇一律的倡導和信息灌輸,有針對性地做好分眾傳播非常關鍵。科普行為還應落到實處,貼近基層群眾,加強對廣大家庭的健康教育,在基層社區做到糖尿病管理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三早”。加深大眾對糖尿病的科學認知。

“90后”女護士劉歡說出了自己對糖尿病的認識:不少年輕人覺得糖尿病是父輩祖輩的病,與自己無關﹔不少中老年人覺得糖尿病是“富貴病”,與自己無緣。然而,如今每9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樹立糖尿病防控的意識。

糖網患者眾多

需要終身管理

糖尿病可引發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眼肌麻痺等多種眼部並發症。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眼底並發症之一,在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網患病率為24.7%—37.5%。數據顯示,我國糖網患者在3200萬—4800萬,且糖尿病病程越長,患病率越高,病情也越重。

在近日舉辦的全國基層醫療機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培訓項目啟動會暨愛爾眼科糖尿病眼病專科門診發布會上,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副會長、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院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唐仕波教授表示,一般而言,糖網到了晚期,會讓患者失明,且無法挽回已喪失的視力。由於糖網嚴重可致盲,且病程不可逆,已成為工作年齡段(20—64歲)人群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

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因眼部不適或視力嚴重衰退就診時,有超過70%已因嚴重的眼部病變導致了不可逆轉的視力障礙,甚至失明。28歲的小玲(化名)就因此幾近失明。幾年前小玲被確診為I型糖尿病,因對生活沒有什麼影響也不太重視。當視力發生急劇下降,去醫院就診時已被確診為糖網中期,但她卻未遵從醫囑進行眼底激光治療。直到幾乎看不見了,才來醫院,最后通過手術也隻搶救回了一點點視力。

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常務理事、愛爾眼科醫院集團湖北省區總院長邢怡橋教授強調,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糖網可以通過眼底用藥、激光、手術等方式治療,發現得越早,治療得越早,對視力的損傷就越小。但糖網又是一種伴隨糖尿病的眼底疾病,不是一次治療就能徹底結束。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仍有可能會再次出現眼底出血等情況。所以術后隨訪、定期檢查非常重要。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底病學組組長、愛爾眼科黑龍江省區總院長彭紹民說,要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視覺質量,降低糖尿病的致盲率,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工作,就是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專業的、終身的、動態的眼健康服務管理,從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致盲率。

做好飲食控糖

加上科學運動

前段時間,23歲的電競選手UZI患上Ⅱ型糖尿病的消息引起不小反響,折射出糖尿病年輕化的現狀。

知名電競教練“奶茶”表示,他所在的隊伍非常注重飲食管理和加強鍛煉,以減少罹患各種職業病特別是糖尿病的風險,讓隊員們以更強健的體魄投入到訓練中。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蔡曉凌指出,生活中常見的大部分蔬菜如青菜、番茄等都適合“糖友”,但山藥、地瓜等根莖類蔬菜澱粉含量很高,食用時要注意平衡碳水。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崔銘萱則推薦“糖友”們選擇蘋果、梨、柚子等“低升糖水果”,避免或減少食用香蕉、菠蘿等糖分較高的熱帶水果。

在糖尿病患者的綜合管理中,除了飲食控糖,科學運動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雲南小伙黃棟今年25歲,9歲時被查出患有Ⅰ型糖尿病。“16歲時,我愛上了騎行,想通過科學運動來証明自己、對抗糖尿病。”黃棟說,“2017年,我作為‘改變糖尿病基金’幫助的第一人,參與了‘騎跡’改變糖尿病活動。目前,已經積累了2500多公裡的騎行總程。希望我的經歷能鼓舞更多‘糖孩子’‘糖父母’正確認識糖尿病,追求美好生活。”

社區醫院、基層醫院承擔了血糖檢測與藥物治療這兩項糖尿病防控的重要工作。北京市大興區亦庄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王俊香提到,該院主要通過年輕人的入職與年度體檢、中老年人的門診篩查和免費體檢發現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社區目前設立了“糖尿病健康課堂”,並開展了健步走、健身操、自行車比賽等活動。通過醫防融合、社區聯動與健康管理,讓社區醫院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27日 第 09 版)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