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未講完的故事

跨越時空的豪情

——秦公一號大墓的“墓后”故事

本報記者 陸晟

2020年11月23日07:20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跨越時空的豪情

秦公一號大墓全景。本報記者 趙晨攝

構成“黃腸題湊”的柏木枋。 本報記者 趙晨攝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裡的秦景公雕像。本報通訊員 許琳攝

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外景。本報通訊員 許琳攝

滔滔渭河一路東向,由鳥鼠山奔涌向黃河的懷抱。生活在渭水之濱的老秦人沿著河流的足跡,踏上了從部落到帝國的漫漫征程。從據有西犬丘(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北)到進取天下,秦人在549個寒暑裡篳路藍縷、披荊斬棘。

“后子孫飲馬於河!”秦國建立90多年之后,秦德公許下這樣的宏願,帶領族人向黃河進發,將都城遷到雍城(今寶雞市鳳翔縣)。由此,秦人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一代代秦國國君,將他們的利劍與雄心指向中原,指向天下。

時過境遷,輾轉千年,彼時的金戈鐵馬已湮沒於歷史的深處。但隨著鳳翔縣秦公一號大墓的重見天日,2500多年前的秦人故事,鮮活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邂逅 種不成庄稼的土地

西府大地,渭河北岸,秦人先祖長眠於此。

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的主廳裡,有一道幽深的“峽谷”,它全長300米,足足有24.5米深,相當於8層樓高。這道“峽谷”正是有“東方倒金字塔”之稱的秦公一號大墓。它宏偉雄奇得不似人類的造物。可就在“峽谷”的下方,一個個方格般的陪葬坑中的証據表明,這的確就是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的安息之所。

縱雄奇如斯,在漫長的時光裡,秦公一號大墓一直深埋於地下。直到44年前的一次邂逅,人們才得以一窺它的全貌。

時間的指針撥回1976年4月的一天,陝西省雍城考古隊在鳳翔縣八旗屯村一群古墓附近勘探尋找先秦王公墓葬。時任考古隊隊長的韓偉滿懷期待地看著一個個探洞,結果等待他的卻是一次又一次失望。他和他的同事們尋找秦公墓已有月余,卻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寶雞市鳳翔縣城南5公裡一個叫南指揮村的地方,村民靳別信向考古隊說起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離村子不遠有一塊奇怪的荒地,春夏時節,不管雨水多寡,那裡庄稼都長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們對此似乎也習以為常,沒人去深究。

這件怪事引起了考古隊員們的注意,他們很快去進行實地勘察。經勘察發現,原來,那些沒法種庄稼的土塊是經過人工夯砸的。“人工夯砸的痕跡……下面有東西!”一位考古隊員立刻反應過來。

一探鏟、兩探鏟、三探鏟……勘察結果令考古隊員們震驚不已。這些夯土來自一個巨大的地下工程,這個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竟然足足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

整個考古隊連夜趕到南指揮村,進行探洞作業。一直打到20多米深,他們才成功探到這個地下工程的底部。直到一些灰白相間的土被挖出,考古隊員們通過取樣分析認定,這應該就是他們苦苦尋覓的先秦王公墓葬。

一周后,韓偉和同事們測繪出大墓的相關數據,結果既令人欣喜又讓人沮喪。毋庸置疑,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當之高,所以才有如此宏偉的規模。然而憑借現有的人力物力,清理完上面的土石方就不知要到猴年馬月了。

追尋 挖了十年的大墓

在南指揮村民兵的幫助下,10年之后的1986年,墓穴和墓道中的填土才被清理完畢。在清理的過程中,一層層平台上的文物將墓主人的身份印証得愈加明晰。

其中兩樣文物的出土,對於墓主人身份的確定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考古隊員們發現了一個刻有290多字篆文的石磬,上面寫著“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等字樣。通過這一証據,考古隊員們初步斷定墓主為秦共公、秦桓公之后的秦景公。另外,石磬上的篆文也印証了《史記》上秦人屬於華夏族的說法。

隨著發掘的不斷深入,考古隊員們在古墓第三層平台的中間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槨室,內有柏木槨具一套。一條條柏木壘成一座座長方形木屋,它們之間還有門相連接。

這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叫作“黃腸題湊”,在當時隻有周天子才能享用。面對這樣一個“意外”,韓偉在論文中寫道:“墓主秦景公藐視奴隸社會之法典,公然採用了天子葬儀,給我們提供了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一套上古葬具。”

那時,考古隊員們似乎觸碰到了一個最真實的秦景公。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在東方各國之間縱橫捭闔,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也許,“后子孫飲馬於河”的決意扎根在每一代秦國王公的心裡。

2500多年前,秦人東進的道路被國力強大的晉國所阻斷。秦景公審時度勢、把握戰機,數次擊敗強敵晉軍。公元前559年的遷延之役,晉國糾集了魯國、齊國、宋國、衛國、鄭國等諸侯國的軍隊進攻秦國。面對強敵,秦景公沒有退縮和妥協。秦軍在戰場上使用計謀,擊敗了諸侯聯軍,打開了前往東方的道路。

也許是早已心有天下,秦人才會不從周禮,大膽越制。那時的秦國,已在雍城雄踞百年,國力也日漸強大。秦景公死后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黃腸題湊”,可見秦的雄心,已經超出關中一帶。

守護 創“之最”的寶庫

規模宏大的秦公一號大墓對於我國考古學界意義非凡。

“發掘后的秦公一號大墓,佔據了我國考古史上的五個‘之最’。”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副館長許琳介紹,“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最大古墓﹔秦公一號大墓墓內有186具殉人,也是我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我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

更為驚人的是,考古學家們在“黃腸題湊”所使用的柏木上發現了被熔化金屬灌注的空心木節。這正是“黃腸題湊”歷經千年,保持不朽的秘密。

此外,盡管秦公一號大墓裡面存在247個盜洞,但它仍然有35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出土的大量玉器、青銅器,顛覆了歷來認為的“秦國生產力落后”“秦國奴隸制統治薄弱”等觀點,為學術界重新認識秦國歷史,提供了極為關鍵的依據。

認識到秦公一號大墓的非凡意義,2000年8月,南指揮村的村民們在當時村支書趙生祥的倡議下,集資上百萬元建成全國首個農民自建博物館。

“這個文物遺跡是在我們村的地頭上發現的,我們就有義務保護。”趙生祥說。

后來,在經營、管理以及資金方面,博物館出了一些問題,最終由國家介入,進一步強化了對秦公一號大墓的保護。

當一切步入正軌之后,發掘研究工作也在穩步推進。去年4月,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考古發掘工作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啟動。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為研究先秦陪葬制度、軍隊編制規模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揭開先秦社會活人、活馬、真車陪葬的歷史真相。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內埋有3列車馬,這種真車活馬的隨葬形式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前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公一號大墓就像一個單向的“時空隧道”,讓我們得以窺見先民生活的一角。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穩步進行,一張完整的秦人社會圖景,會在人們的眼前徐徐展開。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