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智慧引擎

——農業銀行陝西省分行金融科技傾情服務“三農”

2020年11月11日09:11  
 

秋分至,萬物豐。隨著豐收節、中秋節、國慶節的相繼而來,放眼三秦大地,田野裡處處呈現出收獲百果、晾晒庄稼、播種希望的繁忙景象。

黨的十九大作出建設網絡強國、以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建設數字鄉村等一系列重要部署。近年來,陝西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技創新為引擎的鄉村振興壯麗圖景正在徐徐展開。數字化為陝西“三農”事業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也為金融服務“三農”增添了廣闊舞台。

近年來,中國農業銀行陝西省分行順應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以農總行黨委治行興行“六維方略”為統領,確立加快高質量發展的“158戰略”,倡導全行辦“三農”理念,將“數字化轉型工程”列為“八大工程”,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一號工程”升級版,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場景建設、渠道融合等,暢通服務“三農”金融科技脈絡,在推進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進程中彰顯農行智慧和力量。

打造“一號工程”升級版

“做強產品、做優場景、做亮創新、做通渠道、做實風控,擴大產品覆蓋面,提高場景滲透率,全力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一號工程’升級版。”去年,農行陝西省分行印發《“三農”和縣域業務數字化轉型推進方案》,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加大產品營銷和服務場景建設力度,以“數據”“平台”“場景”“產品”“風險”為核心,建立健全與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產品創新機制、支持保障機制和風險管控機制,加快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繁榮、農民增收致富。

農行陝西省分行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積極推進“惠農e貸”擴量提質、“惠農e付”轉型提升、“惠農e商”上下聯通及三大業務深度融合。服務更多專業市場、龍頭企業、涉農電商等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客戶。豐富完善掌上銀行功能,組織員工進村入戶、掃街進場,全面開展縣域掌上銀行營銷專項行動,方便縣域個人客戶線上支付結算。針對產業鏈核心商戶、縣域批發商等多樣化需求,使“惠農e商”成為聯結城鄉商品交易的重要網絡渠道。

“讓縣域和‘三農’客戶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在做通渠道方面,農行陝西省分行結合村庄撤並、特色小鎮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現實情況,堅持智能化、輕型化的思路加快網點新建、遷建,調整優化營業網點布局,促進惠農通服務點數字化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同時,以支付結算為突破口,深化與餐飲、旅游、物業、生活服務繳費等場景的合作,依托金融科技建設各類渠道連接機制,推動各類渠道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交叉覆蓋、相互支撐。

農行陝西省分行深入實施“縣域提升工程”,著力打造金融科技服務平台,全面提升基礎金融服務能力,逐步深化智慧“三農”業務領域應用,逐項優化互聯網金融服務“一號工程”體制機制,讓更多農民客戶“用農業銀行的APP,掃農業銀行的碼,貸農業銀行的款”,享受農業銀行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現代金融服務。

農行陝西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馮旭東表示,作為一家面向“三農”、服務城鄉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將以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動力,深入推進縣域和“三農”領域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轉型,讓更多“三農”客戶享受到現代化線上綜合金融服務,不斷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線上融資快車便捷惠農

峁梁溝壑的黃土高原,沃野豐裕的關中平原,疊嶂重巒的秦巴山區,造就了三秦大地差異顯著、山川秀美的自然特征。如何利用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向全省“三農”領域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具溫度、更可持續的金融服務,是新時代金融業急需解決的“時代考題”。農業銀行實施“三農”業務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融資線上化,為金融破解時代難題提供了新路徑。陝西省分行順應數字化、線上化發展趨勢,借助金融科技,強化平台、數據、資源三大支撐,全力推廣“惠農e貸”,解決了長期以來因缺信息、缺抵押而掣肘農民的融資問題。

“惠農e貸”是農業銀行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專門為農民設計的一款線上化、批量化、便捷化、普惠化的貸款產品。該產品可通過掌銀、自助設備等渠道辦理,30萬元以下可免抵押免擔保,利率優惠融資成本低,實現系統自動審批,極大提升了辦貸效率,成為了具有互聯網基因、落實中央惠農精神、接地氣受農民歡迎的農行特色網絡融資產品。

農行陝西省分行圍繞陝西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深挖細分當地經濟產業行業特色,重點支持關中的果業,陝南的茶葉和中藥材,陝北的高山蘋果及養殖業,先后推出“金穗陝果貸”“農擔e貸”“農擔果庫貸”“農擔茶葉貸”等產品,有效提高了農戶貸款的覆蓋面、便利性和可得性。自上線以來,該行“惠農e貸”累放190億元,余額突破80億元,惠及農戶9萬戶。

漢中市西鄉縣峽口鎮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該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位於峽口鎮西南方向的江榜村擁有茶園4000多畝,茶農大多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由於長期缺乏信貸投入,先進設備、技術等不能跟進,優質茶葉增產緩慢,直接影響了農戶增收。今年3月,峽口鎮的江榜村迎來了轉機。農行漢中西鄉縣支行克服疫情影響,深入該村開展客戶信息採集工作,優先採集了380戶規模茶葉經營戶的數據,並生成白名單,預授信近1億元。目前,已通過“農擔茶葉貸”向101余戶投放貸款1300萬元。

江榜村是農行陝西省分行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解決融資難題的縮影。像江榜村這樣通過農行整村信息採集,批量生成白名單的鄉村已達5670個,這些村已採集信息的村民,如有融資需求,可通過農行掌上銀行APP線上用信,隨借隨用隨還,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現代化金融服務。目前,農行已通過線上渠道累放貸款近3億元,受益農戶3000戶。

為解決“融資慢”難題,農行陝西省分行加大線上產品創新推廣力度,還先后推出了“微捷貸”“數據網貸”“保理e融”“納稅e貸”“醫保貸”“抵押e貸”等一系列線上化特色信貸產品,目前線上貸款余額已超141億元。

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農行陝西省分行除了推進“惠農e貸”擴量提質外,發力場景金融、渠道融合,全力推動“惠農e付”和“惠農e商”,還圍繞農業產業鏈客戶等六大類客戶,推廣供應鏈管理服務平台、產業鏈金融、智慧政務等產品,搭建“三農”和縣域八大類重點場景。截至8月末,“惠農e付”業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縣域當年掌銀活躍客戶數超139萬戶,縣域“惠農e商”商戶數達到9862戶、交易金額近9億元,互聯網產業鏈場景商戶155戶,完成總行計劃的120%。

創新破解農村集體經濟貸款難題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的重大舉措。然而,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涉及產業范圍廣、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等諸多條件限制,許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

去年,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田西村就遇到了這一發展難題。近些年,田西村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技術優勢,紅薯產業呈現出勃勃生機。為了把紅薯產業做大做強,田西村積極響應中央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號召,成立了田西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獲得了陝西省頒發的第一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証書。

然而,在田西村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資金不足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在重要關頭,農行咸陽楊凌支行向田西村伸出“援手”,但田西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的問題成了攔路虎。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該筆支農貸款項目沒辦法獲批。

面對這種情況,楊凌支行沒有放棄,立即安排專人對接有關部門,了解相關政策規定,主動幫助田西村解決“貸款難”問題。最終,在農行的協助下,田西村成立了陝西省首家由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資控股的子公司——陝西田進農業有限公司,並成功為其投放了100萬元支農貸款。

農行通過田西村的合作實踐,探索出金融支農的“破題之舉”,既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又形成了一種可持續、可推廣的融資模式。該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融資難題,更為陝西省金融支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為積極支持陝西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加快全省經濟協調發展,農行陝西省分行制定出台了《服務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行動方案》,確定了推進農村“四權”抵押貸款、服務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平台建設、支持農村“新主體、新權能、新領域”及農墾系統現代農業等四大發展重點,配套實施加大銀政合作、加快產品創新、傾斜政策資源等八個方面推進措施,形成了清晰的路線圖、施工圖,促進陝西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邁入新階段。(當地供稿 農業銀行陝西分行)

(責編:孫挺、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