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

約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如何生活?

記者 趙曉霞

2020年11月09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約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如何生活?

最新考古發現進一步証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時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日前在京發布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兩項重要考古成果。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通報的兩項重要發現涉及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時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動該地區的考古工作,支持考古單位及相關科研機構開展多學科合作,不斷深化中國境內人類起源與衍變、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等重要課題研究”。

白石崖溶洞遺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體質人類學、古蛋白和鈾系測年技術分析,確認為距今約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2018年至2019年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為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研究發現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現於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前后,其中距今6萬年左右的丹尼索瓦人DNA與南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的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最緊密的遺傳聯系,距今10萬年左右的丹尼索瓦人DNA則較早地與晚期的丹尼索瓦人分離開來,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據介紹,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遺存以大量的石制品和動物骨骼為主。石制品主要由採自洞前的河床礫石打制而成,打制方法以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為主,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斷塊。動物骨骼較為破碎,初步鑒定結果顯示,上部地層以羚羊、狐狸、旱獺等中小型動物為主,而下部地層則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動物為主。多件動物骨骼有火燒、敲擊和切割痕跡,包括食肉類動物骨骼。綜合分析顯示,古人類曾長期在該洞穴生活。

相關專家表示,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白石崖溶洞遺址的發掘和研究,為探索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的擴散和高海拔環境適應、丹尼索瓦人及東亞古人類演化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鏈 接:

沉積物DNA分析是一種新興的古DNA分析技術,考古遺址沉積物可追蹤相關遺址DNA保存狀況及可能存在的遠古人類,彌補了人類化石一般可遇而不可求的缺憾,極大地擴大了研究對象,打開了研究舊石器考古遺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