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玉在修補衣服。本報記者 馬黎攝
黃治玉所補的衣服十分美觀。 本報記者 馬黎攝
面容姣好、干脆利索。今年52歲的黃治玉一看就是位心靈手巧的人。
“毛衣破成這樣你是不是早就扔了?但我是‘衣醫生’,專治這樣的衣服。”在位於安康市漢濱區金州路的家裡成立了婉玉繡補織補工作室,黃治玉拿著一件毛衣,雙手一撐,露出碗口大一個破洞。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對於上了年紀的人而言,聽起來應該都不陌生。“衣服織補在過去是每位婦女都必須會的一門手藝。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一年到頭隻有一兩身衣服,衣服上打補丁是常有的事。馬虎一點的直接在破洞上加一塊布縫上,講究的會用繃圈把破洞繃開,用針按刺繡的織補方法進行織補。”黃治玉小時候就喜歡做針線活,補衣服、縫扣子,有時還自己做沙包。當時同班的女孩子都會做針線,但是做得好的卻沒有幾個,而黃治玉是個例外。
在黃治玉家裡的書房,幾百個不同顏色的線筒被挂在一面牆上。坐在手推機前,黃治玉隻需抬頭就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的線。
“這個行業雖說是古老行業,但這些年經過從傳統織補到機繡再到手推繡,又成了新興行業。”縫縫補補幾十年,深入接觸這個行業,黃治玉有了新的認識。她發現現在的織補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效果、方法、工具,甚至理念上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可能是過慣了儉朴的生活,黃治玉看見周圍的朋友因為衣服有破損苦於沒有辦法而忍痛放棄,覺得很可惜。“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我做織補也是想幫大家節約開支、減少浪費。”9月28日,黃治玉告訴記者,“織補會最大限度地將衣物還原如初,我會從衣物邊角抽出同樣的細線,按照原有的經緯紋路織補回去。”
不要小看織補行業,它涵蓋了所有縫紉技術。單層衣服直接織補,如果是秋冬季大衣或羽絨服之類有加層的衣服,織補衣服前,還需要拆開,羽絨服還要小心地取出羽毛,補好后再裝上縫好。
每次補衣服前后,黃治玉都要拍照做對比,一方面對自己織補過的衣服進行分析改進,另一方面拍下的這些照片要發在自己的微信群和短視頻平台上。今年5月,婉玉繡補織補工作室成立。工作室設在黃治玉的書房,接單則通過黃治玉的微信朋友圈。
一位客戶通過微信找到黃治玉,一臉惋惜地拿著一件被虫蛀了幾十個小洞的羊毛衫。“很多客戶因為沒有妥善保管好衣物,放了一個季節,要穿的時候從櫃子裡拿出來,會大吃一驚。”面對滿是虫眼的衣服,黃治玉覺得還是“有藥可治”。她運用手推繡技術,為這件毛衣量身打造,選擇合適的顏色花形,對綠豆大小的幾十個破洞繡上了漂亮的小梅花,整件衣服又重新煥發出風採。“這種情況如果靠傳統織補多少會有痕跡。但是手推繡突破了機繡的花形單一,彌補了手繡達不到的精細。”黃治玉說。
在黃治玉的工作案上堆著一些小布片,布片上都是各種花卉的圖案。經過勤練,現在黃治玉拿到一件衣服,根據破爛的情況馬上就能設計出圖案。“因為每一件衣物破損的程度不同,有獨立的,有對稱的,也有呈放射性散開的小破洞。”前不久一位男士拿來一件羽絨服,因為過年玩爆竹火星子濺了一身,黃治玉為他繡上了連綿山峰。
有時不一定是貴重衣物,只是因為客戶對衣服有著特殊的感情舍不得扔拿來織補。張大姐有一件毛衣穿了十幾年了,衣服磨損厲害,但是是親人送的,她非常喜歡。“有些人的衣服寄托了特殊的情感,所以這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黃治玉說。
家裡有熊孩子的李燕,通過微信向黃治玉求助:“剛買的一件新衣服,轉過身,就被兒子用剪刀剪破了。”面對心痛萬分的李燕,黃治玉向她承諾,剪刀破壞的衣物都是硬傷,容易修補,經過修補會和新的一樣。
像這樣的求助黃治玉經常會遇到,因為修補技術好,客戶之間相互介紹,黃治玉的微信群越來越龐大,有很多外地客戶通過快遞把衣服寄來請她修補。“雖然有時一天接七八件衣物,但織補衣物急不得。”黃治玉每次修補前都會和客戶商量好修補方案,再進行修補,認真對待每一件衣服。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永遠不能丟,適度消費這個思想永遠不會過時。”黃治玉說。
一場秋雨過后,天氣漸涼,黃治玉織補衣服的旺季也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