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西咸新區秦漢新城上下同心、深處發力,吹響了集中兵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多措並舉發起了奪取最后勝利的總攻戰,鞏固脫貧成果,成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
今天的“祖國,我想對您說”,讓我們來聽聽新城基層黨員干部和貧困戶的心聲。
南位鎮道王村黨支部書記王修庫:我有信心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
9月28日,秦漢新城南位鎮道王村黨支部書記王修庫帶著村民開始把綠秀西藍花幼苗移栽到大棚裡。“這批蔬菜預計春節前就能上市銷售了。”當了近10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修庫說。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這些年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是王修庫和支部全體黨員的頭等大事。
現在的道王村由井王村與道常村合並而成,目前共有14戶53名貧困人口。2017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按照新城統一安排,井王村黨支部通過扎實開展大排查,確定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並從管理方式和作風轉變上入手,探索推行“黨支部+”模式,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繪制了民情大地圖,建立完善村裡的發展規劃,和新城包抓組一起積極推行“找一個增收渠道、建一個致富產業、解決一個實際困難”的“三個一”幫扶機制,以貧困戶脫貧致富為目標,開始了卓有成效的脫貧攻堅工作。
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業增收的長遠之計。“我們最初帶領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后來又開始發展種植業,積極爭取上級扶持建設了蔬菜種植基地,入股的貧困戶不僅有股份分紅,還能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王修庫介紹說。
2017年7月,井王村王鮮鋒等6個貧困戶享受新城產業扶貧補貼資金,入股野兔養殖扶貧示范基地,到8月底就已領取入股分紅1200元。村裡還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帶領他們發展生豬、肉羊等產業,扎扎實實讓貧困群眾增收獲利。
2018年,王修庫又帶頭入股,帶動王鮮鋒、王鐵娃等貧困戶在內的15戶村民,集資8萬元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設大棚種植綠秀西蘭花等蔬菜。按照入股協議,合作社純收入的10%分給全村貧困戶,合作社提留20%,其余70%按股份分紅。一個生產季,王鮮鋒和王鐵娃每人可獲得分紅3000元。
“我們的葡萄產業基地種植的陽光玫瑰今年也有銷售收入了,優質果子一斤能賣二十五六元,銷量很不錯!”王修庫說,“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我有信心帶領貧困戶鞏固脫貧成果,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
窯店街道三義村脫貧戶魏志茂:感謝這些年國家的好政策
秋日的早上,陽光洒在院子裡,微風輕拂樹葉,三兩隻鳥兒在嬉戲,農家小院裡充滿生機。吃過早飯,魏志茂和老伴兒收拾家務,兒子魏永賢叮囑父母注意休息后,便去上班了。
魏志茂是秦漢新城窯店街道三義村一組村民,家裡一共4口人,兩位老人年邁多病,孫子魏星上大學經濟負擔重,家裡的生活全靠腿腳不方便的兒子魏永賢一個人種地和外出打零工維持,這個家的房子院子,曾經破敗不堪。
2017年5月,魏志茂一家被確定為秦漢新城建檔立卡貧困戶,房子修好了,幫扶干部通過落實各項幫扶政策、採取各種扶貧措施進行幫扶,大學畢業的魏星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日子,這才慢慢好了起來。
“感謝這幾年國家的好政策,不然家裡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有著60年黨齡的魏志茂說。
2019年,魏志茂被秦漢新城評為“優秀勵志脫貧戶”。魏志茂黨性覺悟高,人窮志不窮,從來沒有主動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經常鼓勵兒子要靠勤勞的雙手過日子,自己能動手干的事情,不要麻煩幫扶干部。
但魏永賢在家附近打零工補貼家用,工作不是很穩定,有一天沒一天的,這成了幫扶干部張麗麗的一個心病。“一定要幫魏大哥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張麗麗對自己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6月,在張麗麗的幫助下,魏永賢終於在村子附近的一家工地當上了保安,工作不累,每個月有3000塊錢工資。
“麗麗這娃就跟我女子一樣,一個禮拜能來三四趟,要是打電話我沒接,她就急急慌慌趕過來,生怕我們老兩口出啥意外。”魏志茂和老伴兒已經把熱心細心上心的張麗麗看成了自家人,也願意說一些掏心窩子的話。
“魏大爺,您多少年黨齡了?”一次嘮家常,一向耳背的魏志茂聽清了張麗麗的這個問題。
“我是1960年4月8日入的黨!”老人說著,起身顫巍巍走向桌子,從抽屜深處拿出一個小包裹,小心翼翼打開給張麗麗看,裡面藏著的是黨員証,黨員証裡夾著一疊整齊的零錢,這是他准備交黨費用的。
“老人隨時念著不要把交黨費的事忘了!”張麗麗說。
南位鎮南韓村貧困群眾張彩玲:6米十字繡送給新城謝黨恩
“政府幫我供娃讀書,我一定要把十字繡送給黨,送給政府!”在秦漢新城南位鎮南韓村,67歲貧困群眾張彩玲坐在干淨整潔的院子裡,講述這些年來黨和政府對自己的恩情。
6年前,老伴因心肌炎去世,留下張彩玲和一雙正在上中學的女兒,讓這個困難家庭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為了掙錢養家,年過六旬的張彩玲隻得像年輕人一樣出門打工,但因為年齡大,隻能做一些除草摘花的活,每天隻有幾十元收入,到后來連這樣簡單的活也找不到了。大女兒爭氣,順利考上了大學,但學費卻讓張彩玲發了愁,她想盡辦法也湊不夠女兒讀大學的錢。
得知張彩玲家的情況后,秦漢新城將其列為了重點幫扶對象,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讀大學的大女兒一次性獲得7000元資助,讀高中的小女兒獲得每學期1000元補助,這讓張彩玲肩頭的壓力一下子輕了許多。
“多虧了黨和政府呀!”秋日暖陽裡,張彩玲拉著幫扶干部關盟的手回憶說。
在秦漢新城,除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像張彩玲這樣獲得幫扶的困難群眾還有很多,扶貧工作組深入轄區每一個低保戶等困難家庭,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針對困難家庭在讀學生,秦漢新城通過實施“頂梁柱工程”,全力推進教育扶貧,採取“國家扶助+新城補助+社會資助+學校幫助”構成的“四助”保障,徹底解決貧困學生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期間的學習生活費用問題,用助資助學筑強筑牢貧困學生的求學信心,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們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群眾的感情最質朴。2018年深冬的一天,張彩玲將一幅長6米、寬0.7米的十字繡送到了西咸新區秦漢新城人社民政局,向幫助過她的人們表達感恩之情。
汴河橋上商鋪林立、人頭攢動,古橋之下水波蕩漾、影隨舟動,河堤兩岸樹綠泛新、馬兒歡騰……這幅繡工精良的《清明上河圖》是張彩玲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耗時3年多繡成的。“我不能拿去賣錢。”張彩玲說,“誰幫我供娃讀書,這十字繡就要送給誰!黨和政府對我的恩情,永遠報答不完!”(當地供稿 秦漢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