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兩岸是家鄉系列報道(10)

風光旖旎一日還

記者 張斌峰

2020年09月28日06:45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風光旖旎一日還

行走寶雞,穿城而過的渭河兩岸,滿眼碧透,花團錦簇。印象中老工業城市“傻大黑粗”“灰頭土臉”的標簽已再難尋覓。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內,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已入駐理、工、醫、文四大板塊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和300多個科研機構和智庫。

眉縣金渠鎮寧渠村,連片的獼猴桃園生機勃勃。

千年渭河,浩浩蕩蕩,奔流不息,在她的波光水影裡,搖曳著兩岸的壯麗山川、旖旎風光。

行走在渭河兩岸,彌望的是一望無際、綠意盎然、蓬勃生長的各色庄稼,空氣中彌漫著玉米、蔬菜、水果混合的淡淡的卻浸透心脾的清香。

行走在渭河兩岸,可以看到一座座現代化廠房裡機器在高速運轉,一所所科研機構裡工作人員在操作實驗儀器,一件件“高精尖”的產品被裝箱運往世界各地。

行走在渭河兩岸,在一座座博物館中,在一尊尊青銅器泛著的光影裡,在一架架橫臥於激流之上的廊橋之畔,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老文化散發的無窮魅力,以及在新時代所映射的光輝。

從歷史的厚重中走來,從千年的風雨中走來,從崇山峻嶺、廣袤平原中走來,渭河的腳步愈益鏗鏘,煥發出別樣的容光、愈益年輕。

現代農業文明的飛躍

渭河奔流,遠山如黛。

8月26日上午,眉縣金渠鎮寧渠村,連片的獼猴桃生機勃勃,碩果盈枝。寧渠村黨總支書記劉軍倉彎著腰查看獼猴桃的生長情況,臉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悅。“靠著這個‘金蛋蛋’,我們村人均增收1.5萬元。現在,村民家家戶戶種獼猴桃,種植面積有6000多畝。村上帶領大家打造千畝標准化示范園,通過推廣標准化生產技術,促進種植提檔升級。”劉軍倉說。

寧渠村是校縣合作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示范村,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站有關教授包抓,眉縣果業中心技術人員和鄉土專家組成的工作組進行技術指導。通過規范建園、充分授粉、病虫綠色防控等關鍵性技術應用,使果實品質得到有效提升。

農業,是人類食物的根本來源。渭河通過長時間的沖積,造就了千裡沃野,並灌溉與滋養著糧食作物。渭河流域成為中國農業最早的興起之地,農業的發展自古以來就佔據著重要地位。

在渭河兩岸廣袤肥沃的土地上,在渭河之水的哺育下,先民們學會了灌溉和農耕技術,創造了璀璨的中華農耕文明。現在,人們繼續在這片沃土之上、這條河流岸邊勤勞地耕作,並通過自己的智慧實現了耕作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推動著現代農業文明的飛躍發展。

渭河之水在眉縣短暫的停留后,進入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楊凌,面積不大,名氣不小,別稱“中國農科城”,是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唯一的農業特色自貿片區,也是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的四大科技展會之一“農高會”的舉辦地。“楊凌農科”和“楊凌農高會”是它的兩大金字招牌,品牌價值均超過800億元,位居全國區域品牌價值前列。

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內,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裡,葡萄藤枝葉婆娑,盆栽蘋果紅艷奪目,蔬菜新鮮嫩綠,花卉五彩繽紛。在這裡工作的李蘭每次帶著參觀者進入大棚時,她的臉上總會蕩漾著自豪與驕傲。“一棚佔地1.5畝的葡萄,通過調節生長周期,提前或者延后上市時間,淨產值可以達到20萬元左右。我們這裡的盆栽水果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作為家庭的景觀綠植。”

從渭河順流而下,興平清水蓮菜、灞橋櫻桃、臨潼石榴、臨渭葡萄、白水蘋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棗……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迅速普及,節約了人力,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為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

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

渭河,千年以降,以自己堅定的足跡與澎湃的激流不斷向前,不懈開拓。當歷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渭河水不僅滋養著農業文明的發展與飛躍,也孕育與滋養著工業文明,並促進工業的轉型。

生產線上,工業機器人靈活地轉動機械手臂,精准無誤地焊裝轎車外殼。在位於西安高新區的比亞迪生產車間,工業機器人是工作的主體,它們催生了現代化的生產效率:汽車以一分鐘一輛的速度走出總裝生產線。

帶來全新體驗的不僅僅是工業自動化,還有“高精尖”。今年,比亞迪推出了全球首創的高安全“刀片電池”,上市了全球新能源汽車明星車型“漢”,實現了雲巴示范線全球首發,同時,還將成立汽車工程、新技術、軌道交通等三大研發機構,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研發中心,形成技術、人才和產業的聚集效應。

自動化是現代工業發展的標志,創新是工業現代化的原動力。渭河兩岸,眾多企業正在實現創新能力、質量水平和人力資源優勢的多重提升,豐富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內涵和質量。

除了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外,渭河沿岸企業還通過深化改革來促進發展。

位於寶雞的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是我國精密機床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近年來,我國機床行業整體走下坡路,加之秦川機床主業不突出、市場開拓乏力、管理責權利不清,造成連續虧損、瀕臨退市。今年初,法士特集團成為秦川機床控股股東,使法士特與秦川機床協同發展的“化學反應”全面加速。改革后秦川機床從分散投資到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籌措資金收購法士特沃克齒輪,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競爭力。

不設一個空崗,不留一個閑人,改革使得秦川機床機構、人員精簡高效。該企業液壓車間負責人說:“目前生產一線比去年少了幾十人,但今年7月生產的油泵比去年同期還多了2萬台。”省國資委有關人士表示,法士特攜手秦川機床,目的是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做實做強做優高端裝備制造業,將秦川機床打造成“專精特新”行業領軍企業,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

改革,激發與增強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9月5日,位於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渭河南岸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在投用一周年之際啟動了“科創月”活動。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是陝西省積極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依托西安交通大學教育科研優勢,建設創新型省份、助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性項目。

創新港一期佔地面積5000畝,從破土動工到搬遷入駐用時不到1000天,完成了51棟巨構、160萬平方米建筑的建設,目前已入駐理、工、醫、文四大板塊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和300多個科研機構及智庫。

現在,渭河兩岸正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關中文化的印跡與傳承

隨著渭河的波濤一直向前的,除了物質文明,還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古代社會管理制度從原始宗教巫術文化走向理性文明全新制度,始於渭河岸上的鎬京城裡。周公則是站在這兩種制度之間的分水嶺之上。

在岐山縣周公廟內立有一座周公像——眼睛直視遠方,長須飄飄,手持卷軸,身著長袍。他腳下所踩的周原,是周人滅商前的都邑,在全國西周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已出土文物數量最多且精品最多。

周公是致力於思考以禮樂治國、建立理性社會管理制度並付之於實施的關鍵創世人物。渭河文化學者王若冰說,周公將從遠古誕生、一直到殷商的禮樂加以大規模的全面整理、改造,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尤其是立嫡立長的繼統法通過禮制而得以確立,形成了宗法、封建、等級三位一體的社會治理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政治運行體制的秩序問題。

3000多年前,在東都洛邑落成典禮上,周公在冊封各地諸侯的同時,頒布了一系列典章制度。這些典章制度,是人的理智可以把握和具體操作的,大大削弱了鬼神把握政權的神秘因素。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透過孔子的感嘆,可以看出他對周公深深的敬意。

周秦漢唐,都是在渭河的滋養下發展與壯大的。

當渭河流過寶雞,進入咸陽時,嘩嘩的水聲中,似乎聽到秦人軍陣行進時的步履之聲,粼粼的波光中,似乎倒映著金戈鐵馬的劍光俠影。

雖說秦咸陽城遺址隻留下咸陽原上一塊並不顯眼的平坦台地,我們無從看到當初咸陽城的宏偉與氣勢,但是從位於臨潼的秦始皇兵馬俑的俑坑裡,從那威武雄壯、不可一世的軍陣中,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當初橫掃六合、並吞八荒的氣魄與威儀。

秦帝國走了,但秦人胸懷天下、堅韌不拔的精神永存。

當渭河流入西安,秦帝國的聲音與影像漸去漸遠,漢唐的盛世雄風在耳畔獵獵作響。

劉邦是在力排眾議,甚至是努力說服自己后決定建都長安的,做出這一決定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歷史証明,他的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在長安,他所建立的漢王朝經歷了最為鼎盛的時刻。也因為這鼎盛,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有了這樣的稱謂——漢人,漢族。

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讓長安迎來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刻。“大唐在世界文明史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建筑、外交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無論用怎樣的語言描述,都不為過。”王若冰說。

讓我們拋開眾多的偉大成就,僅僅注目於文化藝術。至今留下作品名字的唐代詩人、作家人數達2000多人之巨,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一座座文化的高峰至今巍然屹立。書法、繪畫、音樂、歌舞達到極高的水平,柳公權、顏真卿、褚遂良、吳道子……藝術的天空群星璀璨。

唐朝的長安,是詩歌的長安,藝術的長安,文化的長安。唐朝以無比開放的姿態展示出海納百川的盛世氣象。

當渭河在渭南與洛河相遇后,即將投入黃河的懷抱時,變得舒緩而寬闊。在潼關縣境內,緊依渭河,有一座草木叢生的土塚,塚前碑文為“漢關西夫子楊公墓”,這裡埋葬著被稱為“四知先生”的楊震。

東漢時,楊震中年從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棟梁之材。他50歲入仕途,官至太尉,剛正不阿,勤勉清廉。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10斤黃金相送,並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四知拒金”的故事從此流傳千古。

渭河流經的渭南,因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被稱為“三聖故裡”。除了“三聖”,臨渭區還出了“三賢”,即宋代名相寇准、唐代大將張仁願、唐代詩人白居易。將相故裡的蒲城,更是別有一番豪邁的大氣景象。

華山風骨,渭水襟懷。渭河兩岸的秦東人民,在堅毅與豪情的承繼與發揚中,不斷開拓著屬於自己的璀璨生活。

(責編:谷妍、鄧楠)